《登岭》

时间: 2025-01-10 22:40:21

黄茅连远近,不见一人行。

信步未知险,回头方可惊。

路由高顶过,云在半腰生。

落日无栖止,飘飘自问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茅连远近,不见一人行。
信步未知险,回头方可惊。
路由高顶过,云在半腰生。
落日无栖止,飘飘自问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远山之巅行走的情景。眼前是一片连绵的黄茅草,远近皆无行人踪影。诗人随意走着却不知道前方的危险,回头一看才感到惊恐。道路是高高的山顶走过,云雾在半山腰飘浮。落日没有栖息的地方,诗人随风飘荡,心中自问未来的旅程。

注释:

  • 黄茅:黄茅草,生长在山野中的一种草,象征着荒凉。
  • 信步:随意地走,表示一种轻松的状态。
  • 未知险:指前方的危险尚未被察觉。
  • 落日无栖止:落日没有栖息的地方,暗指诗人孤独漂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字子真,号少儿,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登岭》是潘牥在一次登山过程中写下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此时正值南宋,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登岭》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中行走的孤独与自省。首句“黄茅连远近”,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自然画面,草木茂盛,却又显得荒凉,暗示了行者的孤独。接下来的“信步未知险”则传达了诗人随意的心态,似乎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暗含了对未知的无知与无畏。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从一个轻松的状态转向了对危险的意识,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紧张与惊恐。

“路由高顶过,云在半腰生”一句,诗人通过高耸的山顶与半腰的云雾,展现出一种从高处俯瞰的视角,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磅礴的自然力量,同时也暗示了挑战与未知的旅程。在最后一句“落日无栖止,飘飘自问程”中,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似乎在自问未来的方向与归宿,表现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茅连远近:描绘了辽阔的黄茅草,营造出一种空旷、荒凉的气氛。
  2. 不见一人行:强调了行者的孤独,周围没有其他人影。
  3. 信步未知险:表现出一种轻松和无知,未意识到前方可能的危险。
  4. 回头方可惊:转头回望,才感受到潜在的危险。
  5. 路由高顶过:指明了行走的路线是高高的山顶。
  6. 云在半腰生:描绘了云雾在山间的景象,增强了自然的神秘感。
  7. 落日无栖止:落日的意象,体现了孤独与漂泊。
  8. 飘飘自问程:诗人在思考自己的旅途,表现出迷惘与自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链接,增强情感的共鸣。
  • 拟人:落日“无栖止”的描写使自然具有了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山中行走的孤独与自省,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存在与未来,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茅:象征荒凉与孤独。
  • 云雾:代表神秘与未知。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高顶:象征挑战与高远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茅”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草
    c) 一种树

  2. 诗人在路上感到什么? a) 安全
    b) 紧张与惊恐
    c) 快乐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反思
    c) 对家乡的怀念

答案:

  1. b) 一种草
  2. b) 紧张与惊恐
  3.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反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着重于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情感更为沉重。
  • 王维的《山中问答》则通过人与自然的对话,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情感基调较为平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