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缠道(桑)》

时间: 2025-01-11 09:56:06

雨过园林,触处落红凝绿。

正桑叶、齐如沃。

娇羞只恐人偷目。

背立墙阴,慢展纤纤玉。

听鸠啼几声,耳边相促。

念蚕饥、四眠初熟。

劝路旁、立马莫踟躇,是那里唱道秋胡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过园林,触处落红凝绿。正桑叶齐如沃。娇羞只恐人偷目。背立墙阴,慢展纤纤玉。听鸠啼几声,耳边相促。念蚕饥四眠初熟。劝路旁立马莫踟躇,是那里唱道秋胡曲。

白话文翻译

雨过后,园林中到处都是落花与新绿,桑叶长得正茂盛。那娇羞的女子只怕有人在偷看。她背靠着墙阴,慢慢地展开她那纤细的手指。耳边传来几声鸠鸟的啼叫,仿佛在催促着她。想到蚕正在饥饿中,刚刚入睡,劝这路旁的行人,立马不要耽搁,是那里在唱那首秋天的胡曲。

注释

  • 触处:到处,四处。
  • 凝绿:新绿的叶子。
  • 桑叶齐如沃:形容桑叶长得非常茂盛和肥沃。
  • 娇羞:形容女子的羞怯和娇媚。
  • 慢展纤纤玉:形容女子缓慢地展开纤细的手指,像玉一样。
  • 鸠啼:指的是鸠鸽的叫声。
  • 念蚕饥四眠初熟:想起蚕在饥饿中刚刚入睡,表示对事物的关心。
  • 秋胡曲:一种秋天的民谣或歌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子严,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自然之美,诗风清新雅致,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锦缠道(桑)》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农耕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桑树和蚕的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农耕文化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锦缠道(桑)》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园林。在“雨过园林”的开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的美丽景象,落红与新绿交相辉映,映衬出一种生机与活力。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位娇羞的女子,她在阳光下缓缓展开纤细的手指,似乎在与自然进行着某种交流。这种意象不仅传达出女子的羞怯与美丽,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鸠鸟的啼叫与蚕的饥饿则引入了自然界的另一层面,诗人在这里不仅关注人的情感,也关注到自然界的生物与其生活状态。最后的“劝路旁立马莫踟躇”则是一种对生活的呼唤,劝诫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情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过园林,触处落红凝绿。

    • 描绘雨后园林的美丽景象,落花与新绿交织,展现生机。
  2. 正桑叶齐如沃。

    • 形容桑树的叶子长得茂盛,暗示农耕的富饶。
  3. 娇羞只恐人偷目。

    • 描述女子的羞涩,暗含对外界目光的敏感。
  4. 背立墙阴,慢展纤纤玉。

    • 形象地描绘女子的姿态,增添了美感。
  5. 听鸠啼几声,耳边相促。

    • 鸠鸟的叫声仿佛在催促,增添了生活气息。
  6. 念蚕饥四眠初熟。

    • 诗人关心蚕的状态,体现对自然的关注。
  7. 劝路旁立马莫踟躇,是那里唱道秋胡曲。

    • 劝诫路人珍惜当下,展现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纤纤玉”比喻女子的手指细腻柔美。
  • 拟人:鸠啼声仿佛在催促,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娇羞只恐人偷目”,形成对偶,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类情感的细腻关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林:象征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 桑叶:象征丰收与富饶。
  • 娇羞女子:象征青春与美丽,传达情感的细腻。
  • 鸠鸟:代表自然的生机,增添诗的灵动感。
  • 秋胡曲:象征文化与乡愁,寄托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雨过园林,触处落红凝绿”中的“触处”指的是: A. 事件的发生地点
    B. 到处
    C. 触摸的地方
    D. 触感

  2. 诗中提到的“娇羞只恐人偷目”主要表现了: A. 女子的美丽
    B. 女子的羞怯
    C. 女子的聪明
    D. 女子的勇敢

  3. 诗的最后一句“是那里唱道秋胡曲”中的“秋胡曲”指的是: A. 秋天的歌曲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节日
    D. 一种舞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人情的细腻。
  • 《春望》(杜甫):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社会现状。

诗词对比

  • 《锦缠道(桑)》与《春宫曲》:两者都通过自然与人情的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但《锦缠道(桑)》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春宫曲》则更注重人情的深邃。

通过这些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下,诗人们都试图通过诗歌传达出对生活、自然与人情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