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缠道》

时间: 2025-01-23 20:17:54

此去登高,恰是夕阳重九。

遍山径、落红如绣。

半山亭上凝望久。

记得曾来,怕执伊人手。

奈西风鬓侵,插花人瘦。

好年华、总教辜负。

这性情、想亦无人会。

不如归去,睡足消残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缠道
作者: 金鉴才 〔当代〕

此去登高,恰是夕阳重九。
遍山径落红如绣。
半山亭上凝望久。
记得曾来,怕执伊人手。
奈西风鬓侵,插花人瘦。
好年华总教辜负。
这性情想亦无人会。
不如归去,睡足消残酒。

白话文翻译:

这次去登高,正值重阳节的夕阳西下。
山间的小路上,落花如绣般铺满。
在半山的亭子上凝望了很久。
记得曾经来过这里,害怕再握住那位姑娘的手。
无奈西风吹拂,插花的人已显得瘦弱。
美好的年华总是被辜负。
这份性情想来无人能懂。
不如早早回去,酣然入睡,消散残酒的醉意。

注释:

  • 登高:指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 夕阳重九:指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夕阳下的景象。
  • 遍山径落红如绣:山间的小路上落花如同绣品般美丽。
  • 凝望久:长时间地注视。
  • 执伊人手:握住爱人的手。
  • 奈西风鬓侵:无奈西风侵袭,头发凌乱。
  • 插花人瘦:插花的女子显得瘦弱。
  • 辜负:辜负美好时光。
  • 性情:情感和性格。
  • 消残酒:消散酒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金鉴才,现代诗人,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点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期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锦缠道》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现代诗,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诗的开头便设定了重阳节的背景,夕阳的余晖洒在山间,营造出一种温暖却又略显惆怅的氛围。接着,通过“遍山径落红如绣”的描写,诗人将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相连,落花的美丽映衬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

“记得曾来,怕执伊人手”句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怀念与惜别,似乎是对过去爱情的追忆,然而这种追忆又带着不愿触碰的恐惧。诗人对西风的描写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事变迁的隐喻,插花的女子“人瘦”更显得孤独无助。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惋惜,最终以“不如归去,睡足消残酒”作结,似乎是在劝慰自己,面对无法挽回的过往,选择放下与释然。这样的情感基调在诗中反复交织,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此去登高,恰是夕阳重九。”:设定场景,重阳节的夕阳,暗示时间的流逝。
  2. “遍山径落红如绣。”:描绘自然景色,落花之美映衬诗人心境。
  3. “半山亭上凝望久。”:长时间望向远方,表达内心的沉思。
  4. “记得曾来,怕执伊人手。”:回忆过去的情感,夹杂着对美好时光的恐惧。
  5. “奈西风鬓侵,插花人瘦。”:无奈于现实,风吹乱了发,象征生活的无情。
  6. “好年华总教辜负。”:对青春流逝的感慨,感叹美好的时光被辜负。
  7. “这性情想亦无人会。”:表达自己情感的孤独与无奈。
  8. “不如归去,睡足消残酒。”:选择放下,回归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落花如绣,形象化落花的美丽。
  • 拟人:西风、插花人,赋予自然与人物以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往昔爱情的追忆以及对现实时光的无奈,展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活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落红: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 插花人: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节日的场景?
    A. 春节
    B. 重阳节
    C. 中秋节

  2. 诗中“好年华总教辜负”的意思是?
    A. 年华美好
    B. 年华被浪费
    C. 年华被珍惜

  3. 诗人最后选择了什么方式来面对过去的回忆?
    A. 继续追忆
    B. 不如归去睡足消残酒
    C. 寻找新欢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重阳节的登高习俗,但其主题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金鉴才的《锦缠道》则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流露与自我反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现代诗歌赏析》
  • 《唐诗三百首》
  • 《当代诗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