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河驿泊舟夜月言意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7:51:10

御河牵缆溯洄漩,去国何须意惘然。

社燕将雏回故垒,洲鸿刷羽上高天。

行囊剩有经书满,舞袖翻归锦绮鲜。

素影沙光澄似练,浩歌一曲扣吴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流河驿泊舟夜月言意二首 其二
御河牵缆溯洄漩,
去国何须意惘然。
社燕将雏回故垒,
洲鸿刷羽上高天。
行囊剩有经书满,
舞袖翻归锦绮鲜。
素影沙光澄似练,
浩歌一曲扣吴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流河边泊舟时的心境。
在波浪翻滚的河流中,我的船被绳索牵引着逆流而上;
离开故乡,又何必感到迷惘和忧伤呢?
社燕带着幼雏回到故乡的洞巢,
水面上的鸿雁展翅飞向高空。
我的行囊中还装满了经典书籍,
舞动着衣袖准备归去,锦绣的前程在眼前。
月光照在沙滩上,清晰如绢;
我高歌一曲,声声入耳,撞击着船舷。

注释

  • 御河:指的是皇帝或者王族所用的河流。
  • 牵缆:用缆绳牵引。
  • 溯洄:逆流而上。
  • 社燕:指在社日(春秋时期的祭祀日)归来的燕子。
  • 故垒:故乡的旧巢。
  • 洲鸿:指水面上的鸿雁。
  • 刷羽:展翅飞翔。
  • 经书满:指装满经典书籍的行囊。
  • 舞袖:比喻轻舞的姿态,象征归心似箭。
  • 素影沙光:月光照在沙滩上的清影。
  • 浩歌:高亢的歌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万策,清代诗人,以其清新明快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常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离开故乡的旅途之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离乡的复杂心境。开头以“御河牵缆溯洄漩”描绘出船只在河流中行进的情景,既有对故乡的依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诗中的“去国何须意惘然”,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宽广理解,面对离别,他并不感到失落,而是坦然面对。

接下来的“社燕将雏回故垒,洲鸿刷羽上高天”,通过自然界中的燕子和鸿雁的归巢,表达了归属感与希望。燕子带着雏鸟回到旧巢,象征着温暖的家庭与亲情的牵挂;而鸿雁则象征着自由与壮志,寓意着诗人心中不灭的理想。

“行囊剩有经书满”,这句表达了诗人心中所携带的文化积淀与精神寄托,显示出他对知识的重视与追求。最后,诗人以“浩歌一曲扣吴舷”结束,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歌声在夜空中回荡,仿佛是在向故乡的方向寄去思念与祝福。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构建出一种离愁别绪与理想追求相交织的情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御河牵缆溯洄漩:描绘船只在河流中行进的情景,牵引和逆流而上的动作暗示着离开故乡的复杂感受。
  2. 去国何须意惘然:表达了对离乡的态度,强调即使离去也不必感到迷惘。
  3. 社燕将雏回故垒:社燕归来象征着温暖的家庭和对故乡的思念。
  4. 洲鸿刷羽上高天:鸿雁展翅高飞,象征着自由与理想,展现诗人追求高远的志向。
  5. 行囊剩有经书满:装满书籍的行囊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6. 舞袖翻归锦绮鲜:舞动的衣袖象征归心似箭,期待美好的未来。
  7. 素影沙光澄似练:月光照在沙滩上,意象清晰,表现静谧的夜晚。
  8. 浩歌一曲扣吴舷:高歌的声音撞击着船舷,表达出思乡和豪情。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社燕将雏”与“洲鸿刷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意象的比喻,传达了深刻的情感。
  • 拟人:将燕子和鸿雁赋予人性,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离乡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体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御河:象征命运与人生的河流。
  • 社燕:代表家庭与团聚的温暖。
  • 洲鸿:象征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
  • 经书:象征智慧与文化的内涵。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御河”指的是谁的河流?
    A. 皇帝
    B. 平民
    C. 商人
    答案:A. 皇帝

  2. 诗中提到的“社燕”象征什么?
    A. 亲情
    B. 友情
    C. 自由
    答案:A. 亲情

  3.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离乡的___。
    A. 悲伤
    B. 迷惘
    C. 希望
    答案:C.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写离别与旅途的心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陈万策的诗更多关注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而《登鹳雀楼》则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结合。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流露,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