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同子瞻转对》

时间: 2025-01-11 20:03:51

羸病不堪金束腰,永怀江海旧渔樵。

对床贪听连宵雨,奏事惊同朔旦朝。

大耿功名元自异,中茅服食旧相要。

一封同上怜狂直,诏许昌言赖有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羸病不堪金束腰,
永怀江海旧渔樵。
对床贪听连宵雨,
奏事惊同朔旦朝。
大耿功名元自异,
中茅服食旧相要。
一封同上怜狂直,
诏许昌言赖有尧。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身体虚弱,难以忍受金饰的束缚,心中却永远怀念江海间的渔樵生活。夜晚与子瞻对床而坐,贪婪地听着连绵的雨声,早上却因奏事而惊醒,恰逢朔月的清晨。功名的追求本就不同,中间的清淡生活更是我所向往。寄出一封信,恳请对我的狂妄直言予以怜悯,诏书也希望能如尧舜那样,允许我畅所欲言。

注释:

  • 羸病:身体虚弱,形容诗人健康不佳。
  • 金束腰:金色的腰带,象征着地位和荣华。
  • 渔樵:指捕鱼和砍柴的人,象征简单的田园生活。
  • 对床:指与人相对而坐在床上,表示亲密的交流。
  • 奏事:上奏事情,指向上级汇报。
  • 朔旦:指新月的早晨,象征新的开始。
  • 大耿:大才或功名。
  • 元自异:本来就是不同的。
  • 中茅:指隐居生活,茅屋住处。
  • 一封同上:一封信寄给上级。
  • 怜狂直:怜悯我的狂妄直言。
  • :古代明君,象征仁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翁,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风格自然清新,擅长抒情。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辙晚年,表达了他对健康虚弱的无奈与对过往田园生活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与对真诚言论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感受。开篇以“羸病不堪金束腰”直入主题,直白而有力地表达了对健康缺失的痛苦与对尘世繁华的无奈,暗示着内心对真实生活的向往。接着“永怀江海旧渔樵”,则是对简单生活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自由的热爱。

“对床贪听连宵雨”一联,生动描绘了与友人共度静谧夜晚的闲适时光,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相对的“奏事惊同朔旦朝”则突显了现实生活的无情与压力,诗人在此感受到来自社会的责任与重担。

最后几句则转向对功名的反思与自我认知,苏辙以“大耿功名元自异”自谦,表露出他对名利的淡薄和对内心追求的坚守。“一封同上怜狂直”则是向友人倾诉内心的渴望,展现出他对真诚直言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既有对过往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充分体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达了身体的羸弱与对生活的无奈。
    • 第二句怀念自然的渔樵生活,表达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 第三句描绘夜雨中与友人对话的情境,感受宁静。
    • 第四句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感到被责任所惊扰。
    • 第五句提到功名的追求本就不同,反映出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 第六句中隐居生活的淡泊,阐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第七句寄信恳求理解,表达了对真诚对待的渴望。
    • 第八句以尧舜自喻,期望能在言论上得到自由。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金束腰”象征地位。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通过意象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沉浸的氛围。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过往田园生活的怀念,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真诚言论的渴求,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 江海: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生活。
  • 渔樵:代表着简单与朴实的生存状态。
  • 连宵雨:象征着宁静的夜晚,增添了诗的柔和感。
  • 朔旦朝:新月的清晨,象征新的开始与责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羸病”指的是什么?

      • A) 健康
      • B) 身体虚弱
      • C) 富贵
    2. “对床贪听连宵雨”中,“贪听”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聊
      • B) 对宁静的享受
      • C) 对雨的厌烦
    3. 诗中提到的“尧”指的是?

      • A) 诗人
      • B) 古代明君
      • C) 渔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宵》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与苏轼的作品,二人在生活态度上存在差异,苏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眷恋,苏轼则更关注人生哲学与人情世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精华解读》
  • 《苏辙与苏轼的诗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