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

时间: 2025-01-11 12:00:30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边塞的思乡情怀。乐器的声音在清秋中断断续续,一个征战的人靠在戍楼上。春风拂过青色的坟墓,阳光逐渐落下在梁州。大汉的边境没有兵力阻挡,穷乡僻壤中有游子游荡。对于异乡的思念情感如同这江水,愿意向南流去。

注释:

  • 调角:一种乐器的声音,常用于边关的号角声,表示军队出征。
  • 清秋:指秋天的清朗宁静,常有忧伤的情绪。
  • 征人:指征战的士兵。
  • 戍楼:边防的瞭望塔,驻守的地方。
  • 青冢:青色的坟墓,象征着对逝者的怀念。
  • 梁州:古代地名,位于现今的陕西省。
  • 大汉:指汉朝,代表着强大的国家。
  • 蕃情:异乡的情感,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以清新、质朴见长,常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正值对外征战频繁之际,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思乡之情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主题,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书边事》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思乡的复杂情感。开篇的“调角断清秋”勾勒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号角声在清冷的秋天中显得格外明晰,暗示着征战的苦楚和孤独。接着,诗人通过“征人倚戍楼”的意象,塑造了一位孤独的战士形象,既是对自己的写照,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哀。

“春风对青冢”一句,春风本是生机盎然的象征,但在这里却与青冢相对,形成了一种生与死的对比。同时,阳光的落下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后两句则转向边塞的现实,既有对大汉国力的自豪,又有对边疆游子的关切与同情。最后一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将思乡情感比作江水,流淌不息,表达了永恒的乡愁与对故土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使得诗歌既有深邃的思想,又富有画面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人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调角断清秋:秋天的清冷中,号角声断断续续,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2. 征人倚戍楼:战士靠在边防的塔楼上,体现出他对战事的焦虑与无奈。
  3. 春风对青冢:春风吹拂着青色的坟墓,象征着对已逝亲人的怀念。
  4. 白日落梁州:阳光逐渐落下,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5. 大汉无兵阻:边境没有强大的兵力防守,表现出一种安定。
  6. 穷边有客游:在偏远的边疆,有游子在此流连。
  7. 蕃情似此水:思乡情感如同流动的水,永不停息。
  8. 长愿向南流: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与向往,希望能回归南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情比作水流,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流动和无尽。
  • 对仗:如“白日落梁州”与“春风对青冢”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交融: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结合,使诗歌更具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揭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渺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调角:象征着战争与征途的开始。
  • 青冢:象征着对逝去生命的追思。
  • 戍楼:象征着边防的坚守与孤独。
  • 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蕃情:象征着思乡之情,流动不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调角”最有可能指代什么?
    A. 乐器
    B. 战争
    C. 秋天
    D. 思乡

  2. “白日落梁州”中的“白日”代表什么?
    A. 太阳
    B. 时间
    C. 生命
    D. 以上皆是

  3. 诗人对边疆的情感是?
    A. 无情
    B. 忧伤
    C. 喜悦
    D. 忽视

答案:

  1. A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边塞风情。
  • 李白《夜泊牛津》: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张乔的《书边事》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均描绘边塞生活,但张乔更侧重于思乡情感,王昌龄则强调战争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