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说湘南寺,令人绝痛渠。
中间绿国论,偶似绝交书。
衫短枯荷叶,墙高过笋舆。
人生须富贵,富贵竟何如。
白话文翻译
别再提湘南的寺庙,那里的人令人心痛。
中间的绿国之论,偶然像是绝交的书信。
衫子短,干枯的荷叶,墙壁高得超过了竹筏。
人生总是要追求富贵,但富贵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莫说:不要再提。
- 湘南寺:指湘南地区的寺庙,可能暗指某种痛苦的回忆。
- 绝痛渠:绝痛之处,表示强烈的痛苦。
- 绿国论:可能指某种理想或美好的地方的讨论。
- 偶似绝交书:似乎像是断交的信件。
- 衫短:衣衫短小。
- 枯荷叶:枯萎的荷叶,象征失落和悲凉。
- 墙高过笋舆:墙壁比竹筏还要高,表示阻隔和无奈。
- 人生须富贵:人生需要追求富贵。
- 富贵竟何如:富贵又有什么意义呢?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湘南寺,可能是指诗人对故地的怀念和对往昔的感慨。
- “绝交书”可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裂,暗示了人情冷暖和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纪闻悼旧》创作于其晚年,正值个人生活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期,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富贵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纪闻悼旧》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考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开头两句,以湘南寺的提及引出内心的痛苦,仿佛那是一块难以释怀的伤疤。湘南的寺庙在他心中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然而这些回忆却是令人绝望的。接下来的“绿国论”则让人联想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似乎是对过去美好日子的怀念,却又像是绝交书般的无奈和心痛。
诗中“衫短枯荷叶”的意象,鲜明地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窘迫以及内心的凄凉。而“墙高过笋舆”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感,墙壁的高耸让人感受到一种被隔绝的无力感。最后一句“人生须富贵,富贵竟何如”更是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质疑人生追求富贵的意义,似乎在表明即使富贵在手,内心的空虚和对过去的怀念依然无法填补。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往昔的追忆,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说湘南寺:开篇即引出痛苦的源头,暗示对某种往事的怀念。
- 令人绝痛渠:直接表达了这种怀念带来的心灵创伤。
- 中间绿国论:引入对美好理想的讨论,暗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偶似绝交书:比喻失去联系的亲密关系,传达出孤独和遗憾。
- 衫短枯荷叶:描绘诗人生活的贫困和内心的凄凉。
- 墙高过笋舆: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奈。
- 人生须富贵:引发思考,人生必须追求富贵。
- 富贵竟何如:反问句,质疑追求富贵的真实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绝交书”用于表达关系的隔绝,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衫短枯荷叶,墙高过笋舆”,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物象(如枯荷)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富贵与内心空虚的深刻思考。诗人在追求富贵的同时,也在质疑其真正的价值,展现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南寺:象征故乡和往昔的回忆。
- 绿国:象征理想的美好生活。
- 衫短、枯荷叶:象征生活的贫困和内心的荒凉。
- 墙: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奈。
- 富贵:象征物质追求和人生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南寺”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过往的回忆
C. 友谊的破裂
D. 理想的追求 -
“富贵竟何如”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富贵是人生的全部
B. 富贵并不重要
C. 富贵能带来快乐
D. 富贵是人生的目标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和拟人
B. 反问和排比
C. 对仗和夸张
D. 借代和对比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和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对比杨万里的《纪闻悼旧》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在探讨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追求,但杨万里更多地表现了对失去的痛苦,而苏轼则在哲理中带有更多的乐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评传》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理解《纪闻悼旧》这首诗的深意,还能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其对人生哲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