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山渔火》
时间: 2025-04-27 22:54: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案山渔火
作者: 吕成家 〔清代〕
群峰环绕案山横,点点渔灯一望平。
沙际谁为垂钓者,江干独有羡鱼情。
还看岚气分仍合,旋讶珠胎暗复明。
搔首几曾清眼界,虚涵夜月喜相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环绕着案山的壮丽景色,远望去,点点渔灯在平静的水面上闪烁。沙岸上,谁是那位垂钓者,河边则独留我对鱼儿的羡慕。还要看那山间的雾气时而浓厚时而稀疏,令我惊讶的是珠胎似乎在暗处又恢复了光明。抚头沉思,何时才能清晰地看透我的眼界,仰望夜空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喜悦。
注释
字词注释
- 案山:指山名,诗中指代特定的山。
- 渔灯:指渔民夜间打鱼时点的灯。
- 羡鱼情:羡慕钓鱼的情感。
- 岚气:山间的雾气或烟雾。
- 珠胎:比喻夜空中的星星。
- 清眼界:指清晰的视野或见解。
典故解析
“羡鱼情”可见于古诗中对钓鱼的描写,表达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珠胎”则暗示了夜空的美丽,常用来形容星星的闪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成家,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中国社会变革时期,诗人以自然景观表达人生哲理与内心感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案山渔火》以其精致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内心的宁静。诗中通过“群峰环绕”和“点点渔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诗人以“沙际谁为垂钓者”引发读者对渔民生活的思考,表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羡慕。
而“岚气分仍合”则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带有一种哲理的思考。诗人对夜空的仰望与思考,映射出他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期待。结尾的“虚涵夜月喜相迎”,不仅描绘了夜色中的美景,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峰环绕案山横:描绘了案山被高峰环绕的壮丽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气势。
- 点点渔灯一望平:渔灯在夜空中点点闪烁,形成一幅宁静的画面。
- 沙际谁为垂钓者:引出对钓鱼者的猜想,激发读者的思考。
- 江干独有羡鱼情:诗人对垂钓者的羡慕,反映出一种向往自然生活的情感。
- 还看岚气分仍合:表达了山间雾气变化的自然之美。
- 旋讶珠胎暗复明:表现了夜空星星的闪烁与神秘。
- 搔首几曾清眼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 虚涵夜月喜相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对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珠胎”比喻夜空中的星星)、拟人(渔灯的闪烁似乎在向人招手)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峰: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 渔灯: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宁静。
- 岚气: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神秘。
- 夜月: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渔火
B. 夜月
C. 群峰
D. 以上皆是 -
“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钓鱼的厌恶
B. 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C. 对城市生活的喜爱
D. 对竞争的渴望 -
诗中提到的“岚气”主要指什么?
A. 雾气
B. 风声
C. 雪花
D. 日出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案山渔火》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鹿柴》更侧重于寂静和孤独,而《案山渔火》则通过渔灯的描绘,展现出一种静谧中的生活气息。两者在意象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吕成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