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别墅十咏·草庵》

时间: 2025-04-28 02:25:42

深深郑真谷,小小焦先庐。

借问贮何物,满床皆隐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深郑真谷,小小焦先庐。借问贮何物,满床皆隐书。

白话文翻译:

在深深的郑真谷中,有一间小小的焦先的茅庐。请问这里存放着什么?满床都是隐秘的书籍。

注释:

  • 郑真谷: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虚构或借用的地名,用以象征隐逸之地。
  • 焦先庐:焦先,东汉末年的隐士,此处借指隐士的居所。
  • 隐书:指隐秘或深奥的书籍,可能指道家或隐士所读的书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此诗出自《蒲氏别墅十咏》,描绘的是一个隐逸之地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游览蒲氏别墅时所作,通过对隐士居所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深深”与“小小”,描绘了一个隐逸之地的宁静与简朴。诗中的“郑真谷”和“焦先庐”都是象征性的地名,用以表达隐逸的主题。最后一句“满床皆隐书”则突出了隐士对知识的追求和珍藏,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学问的尊重。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隐士居所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首句“深深郑真谷”,用“深深”形容谷的幽深,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
  • 次句“小小焦先庐”,用“小小”形容庐的简朴,与首句的“深深”形成对比,强调隐士生活的简朴与宁静。
  • 第三句“借问贮何物”,以问句形式引出隐士居所的内容,增加了诗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 末句“满床皆隐书”,揭示了隐士居所的真正宝藏——满床的隐书,象征着隐士对知识的追求和珍藏。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深深”与“小小”的对比,突出了隐逸之地的幽深与简朴。
  • 象征:“郑真谷”和“焦先庐”都是象征性的地名,用以表达隐逸的主题。
  • 问答:通过问句“借问贮何物”引出答案,增加了诗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隐逸与学问,通过对隐士居所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热爱。诗中通过对隐逸之地的幽深与简朴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郑真谷:象征隐逸之地,幽深宁静。
  • 焦先庐:象征隐士的居所,简朴宁静。
  • 隐书:象征知识与学问,隐秘而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郑真谷”和“焦先庐”分别象征什么? A. 隐逸之地和隐士居所 B. 普通山谷和普通茅庐 C. 繁华都市和贵族府邸 D. 战争前线和军事堡垒

  2. 诗中提到的“隐书”象征什么? A. 普通的书籍 B. 隐秘的书籍 C. 珍贵的书籍 D. 古老的书籍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与和平 B. 隐逸与学问 C. 爱情与婚姻 D. 商业与贸易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文同的《蒲氏别墅十咏·草庵》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隐士居所的描绘,而陶渊明的诗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与文同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