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王玠投赠韵三首》
时间: 2024-09-19 22:09:3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王玠投赠韵三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在野宜赓击壤歌,隐忧不禁亩忠何。
殷生宰相安知否,逸少群贤感慨多。
老觉鬓丝难掩覆,穷惟心铁未消磨。
早知掷却毛锥子,有警犹为国荷戈。
白话文翻译:
在乡野中应当继续唱《击壤歌》,
心中隐忧却使我对土地的忠诚难以自禁。
殷生如今做宰相,难道他知道这些事情吗?
逸少与众多贤士感慨颇多。
我渐渐觉得白发难以掩盖老态,
而我那颗坚如铁的心却依然没有磨灭。
早知道放弃了毛锥子,
即便有警觉,仍然要为国家负起戈矛的责任。
注释:
- 击壤歌: 这是古代一种民间歌谣,常用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 隐忧: 指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 殷生: 指殷浩,北宋政治家,时任宰相。
- 逸少: 指王羲之,著名书法家。
- 鬓丝: 指白发,通常象征老年。
- 毛锥子: 可能指一种工艺工具,象征着个人的追求与理想。
- 荷戈: 扛起武器,象征为国效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士元,号东籁,南宋诗人、词人、政治家,擅长诗歌、词曲,风格多变,常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刘克庄经历了朝政的动荡,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忠诚的坚定信念。诗中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次王玠投赠韵三首》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的诗作。诗中刘克庄以“击壤歌”开头,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安逸,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并未完全沉浸于这种美好之中,他心中潜藏的“隐忧”却冷静地提醒着他,无法忽视国家和个人责任之间的重压。
第二句提到的殷生宰相,既是对当时政治现状的反思,也是对当权者的质疑,暗含对政治腐败的不满。诗中提到“逸少群贤感慨多”,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是对当下的反思,诗人与众贤士共同感慨的情感,彰显了诗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自觉年老,白发已现,但他坚如铁的心却未曾改变,显示出一种不屈的精神。最后一句“早知掷却毛锥子”,表达了对理想与责任的深思,尽管放弃了一些追求,但仍然愿意为国家负起责任,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情感上则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在野宜赓击壤歌: 在乡间应继续唱《击壤歌》,寓意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隐忧不禁亩忠何: 隐藏的忧虑让忠诚于土地的心情无法自禁。
- 殷生宰相安知否: 殷浩作为宰相,是否了解百姓的苦楚?
- 逸少群贤感慨多: 王羲之与其他贤士对此有许多感慨。
- 老觉鬓丝难掩覆: 老年感到白发难以隐藏。
- 穷惟心铁未消磨: 虽然身处困境,内心依旧坚韧如铁。
- 早知掷却毛锥子: 早知道放弃追求,心中仍不忘责任。
- 有警犹为国荷戈: 即便警觉,依然愿为国家负重担。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 “心铁”比喻内心的坚韧,强调精神的强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忧虑,体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击壤歌: 象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隐忧: 代表内心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 鬓丝: 象征老去,暗示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 毛锥子: 代表个人理想追求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击壤歌”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政治理想
- B. 田园生活的向往
- C. 战争的悲哀
-
诗人对殷生宰相的态度是?
- A. 崇拜
- B. 质疑
- C. 无所谓
-
最后一句中提到的“荷戈”意味着什么?
- A. 休息
- B. 为国家负责任
- C. 放弃理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描绘自然与隐居生活的诗歌,主题相近。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 两位诗人都关注国家与社会的苦难,但刘克庄的诗更强调个人责任与理想的坚守,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沉痛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
以上是对《次王玠投赠韵三首》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