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宇宙中间》
时间: 2025-02-04 16:18:2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满江红·宇宙中间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宇宙中间,还独笑谁疏谁密。正从容行处,山停川溢。锺鼎勒铭模物象,山林赐路开行荜。要不如胸次祗熙熙,无今昔。便百中,穿牙戟。怕六凿,生虚室。为幽香小伫,旋供吟笔。人事未须劳预虑,天公浑不消余力。看雨馀云卷约帘旌,明红日。
白话文翻译:
在宇宙的中心,谁在笑着说疏密呢?我在从容地走着,山川停滞,江河泛滥。锺鼎的铭文模仿着物象,山林赐予我开辟的道路。比起这些,不如心胸开阔,心境愉快,哪有什么过去和现在呢?就算在百般磨难中,也要从容应对。害怕六道轮回,只会让自己陷入虚空。为那幽香,我小心伫立,供我吟咏的笔墨。人世间的事务无需过于担忧,天公自有其力量。看那雨后的云卷云舒,明朗的红日高照。
注释:
- 宇宙: 泛指整个天地,宇宙的中心。
- 疏密: 稀疏与密集,形容事物的状态。
- 锺鼎: 古代器物,常用于铭文。
- 荜: 荜条,指小路,象征开辟的道路。
- 百中: 指百般磨难。
- 六凿: 指六道轮回,象征生死轮回的恐惧。
- 幽香: 形容芳香的气息。
- 天公: 上天,指自然法则或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汝南,号逸庵,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与诗歌。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语言清新流畅,具有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的时期。魏了翁在诗中表达了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道理与自然的探讨。
诗歌鉴赏:
《满江红·宇宙中间》是一首哲理性极强的诗作,通过对宇宙与人生的观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深刻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宇宙中间”引入,设问“谁疏谁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无常与事物的相对性,表现了诗人心中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自然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山水之间的从容与自得,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锺鼎勒铭模物象,山林赐路开行荜”,这里通过对锺鼎与山林的描写,象征着文化与自然的结合,诗人似乎在呼唤一种对传统与自然的尊重与追求。而“要不如胸次祗熙熙,无今昔”,则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指出心胸开阔才是应对生活的最佳方式。
整首诗中,诗人对人世间的种种忧虑采取了淡然的态度,认为无需过于劳心,而应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存。在最后一句“看雨馀云卷约帘旌,明红日”中,诗人以自然的景象结束,展现出一种面对生活的乐观与洒脱,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信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宇宙中间,还独笑谁疏谁密: 在宇宙的中心,谁在笑着说稀疏与密集呢?引发思考。
- 正从容行处,山停川溢: 我在从容地走着,山川停滞,江河泛滥,描绘自然的景象。
- 锺鼎勒铭模物象: 锺鼎铭文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 山林赐路开行荜: 山林给予我开辟的道路,象征着探索与发现。
- 要不如胸次祗熙熙,无今昔: 比起这些,心胸开阔,心境愉快,强调内心的宁静。
- 便百中,穿牙戟: 在百般磨难中,也要从容应对,强调坚韧。
- 怕六凿,生虚室: 害怕轮回只会让自己陷入虚空,传达对生死的思考。
- 为幽香小伫,旋供吟笔: 为那幽香,我小心伫立,强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人事未须劳预虑,天公浑不消余力: 人世间的事务无需过于担忧,强调对命运的信任。
- 看雨馀云卷约帘旌,明红日: 以自然景象结束,表达豁达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 “锺鼎勒铭”比喻文化的沉淀。
- 对仗: “疏密”、“今昔”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宇宙中间”赋予宇宙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强调心态的重要,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宇宙: 象征广阔的天地与人生的无常。
- 山川: 自然的景象,代表着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 锺鼎: 文化的象征,表达人类智慧的传承。
- 幽香: 代表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停川溢”意指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自然的动荡
- C. 自然的美丽
- D. 自然的危险
-
诗人对“六凿”的态度是?
- A. 恐惧
- B. 无所谓
- C. 崇尚
- D. 追逐
-
“无今昔”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过去与现在无关紧要
- B. 过去的美好
- C. 未来的希望
- D. 人生的苦涩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作品,探讨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观。
-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诗,描绘自然之美与人心的壮阔。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 王之涣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人生理想,与魏了翁的作品形成对比。
- 《早发白帝城》: 李白的诗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但情感基调更加豪放,与魏了翁的深沉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魏了翁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