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楼军门督师剿番喜得捷报赋贺》
时间: 2025-04-27 06:07: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番民搆衅肆摧残,闻道擒渠及岁阑。
罪大岂容天网漏,恩深终负海波宽。
春随露布风先到,月近筹楼夜不寒。
他日凯还归振旅,长途日日望平安。
白话文翻译:
番民挑起事端,肆意破坏。听说擒获了首领,正值年末。
罪孽深重,怎能让天道遗漏?恩情厚重,终究还是辜负了大海的宽广。
春天随着露水的降临而来,风先到,夜晚的月亮照耀在楼上,显得不再寒冷。
未来的日子里,凯旋而归,振兴队伍,日日期待着平安的归来。
注释:
- 番民:指少数民族或外族人,此处特指与汉族对立的民族。
- 肆摧残:肆意破坏、摧毁。
- 闻道:听说。
- 擒渠:抓住他们的首领。
- 岁阑:年末。
- 天网漏:天理难容,罪犯终会受到惩罚。
- 恩深终负:恩情再深,最终也可能被辜负。
- 海波宽:比喻恩情深厚,如海水般宽广。
- 春随露布:春天随着露水的降临而来。
- 夜不寒:夜晚不再寒冷,暗示温暖的期盼。
- 凯还归振旅:凯旋归来,振兴队伍。
典故解析:
- 天网:引申自《老子》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强调天道公正,最终会惩罚罪恶。
- 春随露布: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赞衮,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其诗风典雅,常表现出豪情壮志与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清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冲突加剧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渴望,以及对战斗胜利的庆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边疆战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性与天理的深刻思考。诗人开头即提到“番民搆衅肆摧残”,直接指向敌人对国家的威胁,展现出一种紧迫感和忧虑。而“罪大岂容天网漏”则传达出一种正义必胜的信念,诗人相信即使在逆境中,天道依旧会维护正义,惩罚那些作恶的人。
接下来的“恩深终负海波宽”,则反映了诗人对复杂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洞察,尽管恩情深厚,但在动荡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道义常常会遭到考验。诗中的“春随露布风先到,月近筹楼夜不寒”展现了一种希望与温暖的景象,暗示着胜利的归来和未来的美好。
最后两句“他日凯还归振旅,长途日日望平安”则表达了对士兵归来的期盼,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整首诗在叙述胜利的同时,也对国家未来的安定充满了期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番民搆衅肆摧残:描绘了边疆民族对国家的侵扰与破坏。
- 闻道擒渠及岁阑:引入了好消息,强调抓获敌首领的时机正值年末。
- 罪大岂容天网漏:表达了对正义的信仰,认为恶人终会受到制裁。
- 恩深终负海波宽:暗示即使恩情深厚,仍可能遭到辜负。
- 春随露布风先到:描绘春天的到来,象征希望与新生。
- 月近筹楼夜不寒:夜晚温暖,象征着团圆与安宁。
- 他日凯还归振旅:对未来胜利归来的憧憬。
- 长途日日望平安:表达了对安全与和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恩深终负海波宽”,用海波比喻恩情的辽阔。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较强的对仗工整性,如“罪大岂容天网漏,恩深终负海波宽”。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集中在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对胜利的庆祝,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正义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希望,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番民:外族人,象征敌人。
- 天网:象征天道公正。
- 春、露、风:象征生命与希望。
- 月:象征团圆与宁静。
- 凯旋:象征胜利与归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番民搆衅肆摧残”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和平的状态
- B. 对敌人的控诉
- C. 对春天的期待
-
“天网漏”象征什么?
- A. 天理公正
- B. 恩情深厚
- C. 战斗胜利
-
下列哪一句反映了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 A. 春随露布风先到
- B. 他日凯还归振旅
- C. 罪大岂容天网漏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春望》(杜甫):描绘了战乱中的春天,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本诗同样关注国家动荡,但更强调个人的悲伤与对国家的忧虑;
- 《登高》则集中在山水的壮丽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关于清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的详细介绍。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