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5 23:38:31

春光烂熳华争发,子规啼落西山月。

憍梵钵提长吐舌,底事分明向谁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光烂熳华争发,
子规啼落西山月。
憍梵钵提长吐舌,
底事分明向谁说。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光辉灿烂,花朵竞相开放;
杜鹃鸟在西山的月光下啼叫,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憍梵钵提(即佛教中的一位菩萨)长长地吐出舌头,
却不知到底该向谁倾诉这份心意。

注释:

  • 春光烂熳:春天的光辉灿烂,形容春天的美丽。
  • 子规:杜鹃鸟,常被视为悲鸣的象征。
  • 啼落:啼叫声传出,仿佛在与落下的月光相呼应。
  • 憍梵钵提:指佛教中的菩萨,这里象征着一种智慧与思考。
  • 分明:清楚、明确。
  • 底事:究竟是什么事情,表示疑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知炳,名不详,宋代著名佛教诗人,擅长用诗歌表达佛教思想与哲理。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邃的思想,结合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春光与杜鹃鸟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反映出一种对话与倾诉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春光明媚的背景下,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思索。开头两句以“春光烂熳”和“子规啼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杜鹃鸟的哀鸣,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春天的繁华与生命的哀愁共存。杜鹃鸟在月下啼叫,仿佛在诉说着离别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哲理思考,憍梵钵提的“长吐舌”象征了智慧的启迪,而“底事分明向谁说”则表现了诗人对表达与倾诉的困惑。这种内心的挣扎与自然的和谐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与情感的表达上都极具艺术性,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人以春天的美景引入,更深层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光烂熳华争发:春天的阳光照耀下,花朵争相开放,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2. 子规啼落西山月:杜鹃鸟在月光下啼叫,传达了生命的悲怆与短暂。
  3. 憍梵钵提长吐舌:以憍梵钵提为象征,暗示智慧与思考的存在。
  4. 底事分明向谁说:表达了内心的困惑,似乎无处倾诉。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自然物象来隐喻人的情感与思考。
  • 拟人:杜鹃的啼叫赋予了生命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与杜鹃鸟的哀鸣,探讨了生命的美好与痛苦,表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对内心情感的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子规: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西山月: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憍梵钵提:象征智慧与思考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光烂熳”指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子规”在文中象征着什么?

    • A. 欢乐
    • B. 离别与思念
    • C. 知识
    • D. 美丽
  3. “憍梵钵提”代表了什么?

    • A. 迷惘
    • B. 愤怒
    • C. 智慧与思考
    • D.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以春天为背景,探讨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 王之涣《登鹳雀楼》:以自然意象描绘壮丽景色,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