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时间: 2025-01-10 23:14:56

别离情绪,多方开解,却免厌厌似醉。

楼高终日倚阑干,目断有、千山万水。

妖娆薄媚,不禁抛摆,渐觉肌肤瘦悴。

当初相见偶然间,不唤作、如今恁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杜安世 〔宋代〕

别离情绪,多方开解,却免厌厌似醉。
楼高终日倚阑干,目断有千山万水。
妖娆薄媚,不禁抛摆,渐觉肌肤瘦悴。
当初相见偶然间,不唤作如今恁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离别的情绪,虽说多方开解,却依然让人觉得厌倦,仿佛是醉了一般。整天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眼望着远方,似乎隔着千山万水。那妖媚的风情,不由自主地抛开,却渐渐感到肌肤的憔悴。当初相遇是那么偶然,怎会想到如今会是这个样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别离:离别,指分开。
  • 开解:劝解,安慰。
  • 厌厌:厌烦的样子。
  • 楼高:高楼。
  • 倚阑干:靠在栏杆上。
  • 目断:目光所及,断绝了视线。
  • 千山万水:形容路途遥远。
  • 妖娆:美丽动人。
  • 瘦悴:指身体消瘦,形容憔悴。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明确引用历史典故,但“鹊桥”常常暗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象征着离别与相聚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安世,宋代词人,其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境深邃见长。他的词风受到晚唐五代的影响,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创作背景:
《鹊桥仙》创作于一个充满离别情绪的时代,表现了人们在面对分别时的苦涩与无奈,反映出人们对情感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鹊桥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刻体验和无尽思念。开篇以“别离情绪,多方开解,却免厌厌似醉”引入,展现出虽有劝解,但却无法摆脱内心的苦闷。这里的“厌厌似醉”形象地描绘了情感的无奈与沉重,令人感同身受。

接下来的描写,作者通过“楼高终日倚阑干,目断有千山万水”将视野拓展至遥远的地方,似乎在表达那种渴望相聚却又无奈的心情。高楼与阑干的意象不仅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也象征着隔阂与距离。

“妖娆薄媚,不禁抛摆,渐觉肌肤瘦悴”则转向对自身情感的反思,既有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又有对现实憔悴的无奈。最后一句“当初相见偶然间,不唤作如今恁地”,将离别的伤感推向高潮,令人不禁反思初见时的青涩与如今的变化,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无情与改变。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思念与悲伤的氛围,让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离情绪,多方开解:开头直入主题,表达了对离别情感的感受与他人的劝解。
  • 却免厌厌似醉:尽管有劝解,心中的厌烦却难以消散,仿佛醉酒后仍无法自拔。
  • 楼高终日倚阑干:描绘了作者的孤独,整日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 目断有千山万水:眼前的景色遥远,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妖娆薄媚,不禁抛摆:指代过往的美丽与诱惑,难以自持。
  • 渐觉肌肤瘦悴:在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中,感受到身心的疲惫。
  • 当初相见偶然间:回忆起初次相遇的情景,强调了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不唤作如今恁地:对比过去与现在,表现出深切的遗憾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情绪比作醉酒,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沉重。
  • 对仗:例如“千山万水”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情感具象化,赋予情感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离别情感展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人们在情感中所经历的苦涩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孤独与思念。
  • 阑干:代表分隔与距离。
  • 千山万水:象征遥远的距离与思念的深度。
  • 妖娆薄媚:代表美好的回忆与过往的情感。
  • 瘦悴:象征内心的痛苦与现实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别离情绪,多方开解”意指: A. 别离的快乐
    B. 离别的痛苦与劝解
    C. 愉快的相聚
    D. 对未来的期望

  2. “目断有千山万水”中的“千山万水”主要表现了: A. 生活的美好
    B. 距离的遥远
    C. 自然的壮丽
    D. 友情的深厚

  3. 诗中提到的“妖娆薄媚”主要指: A. 生活的烦恼
    B. 过往的美好回忆
    C. 失去的友谊
    D. 对未来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离别的感慨与思念,但更侧重于对往昔情景的回忆与感伤;而温庭筠的《月下独酌》则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虽主题相近,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杜安世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