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其二 午日》

时间: 2025-02-04 15:32:16

愁剧意模糊。

粽子还能益智无。

且碾朱砂浮药玉,胡卢。

图得闲愁半日逋。

醉里惜幽拘。

吟罢怀沙日又徂。

记得弇州诗句好,非诬。

信有人间屈左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愁剧意模糊。粽子还能益智无。且碾朱砂浮药玉,胡卢。图得闲愁半日逋。醉里惜幽拘。吟罢怀沙日又徂。记得弇州诗句好,非诬。信有人间屈左徒。

白话文翻译:

愁苦的情绪愈发模糊。粽子究竟能否增进智慧呢?不如将朱砂碾成浮药,胡乱地说。图谋着能在闲愁中逃避半日。醉中对幽静的拘束感到惋惜。吟咏完后,沙日又将过去。记得弇州的诗句好,不是虚妄。相信在世间有屈原那样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愁剧:愁苦的情绪加剧。
  • 粽子:传统食物,象征端午节,或许在此隐喻思念。
  • 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常用于药物和染料。
  • 胡卢:胡言乱语,形容轻率或不严肃的态度。
  • 闲愁:无所事事时产生的愁绪。
  • 幽拘:指幽静的环境中受到的拘束。

典故解析:

  • 弇州:指弇州(今湖北黄冈)地名,历史上出过许多文人雅士。
  • 屈左徒:指屈原,楚国的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士禄(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岂庵,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午日,正值夏季,诗人可能面临个人情感的困扰,通过对粽子的思考与对往昔诗句的怀念,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 其二 午日》以愁苦为引子,铺展出一幅充满夏日气息的画面。诗人在午日的阳光下,愁绪渐浓,思绪模糊,借粽子与朱砂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粽子不仅是传统的节日食物,更是一种联系与思念的象征,显示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闲愁”,令人联想到诗人无所事事时的惆怅,仿佛在逃避现实的压力,转而沉醉于对美好事物的吟咏与怀念。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境。通过对“幽拘”的惋惜,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我情感的反思,也对生活的局限感到无奈。

最后,提到的屈原则是对理想与坚持的呼唤,尽管生活充满愁苦,但总有人在为理想而奋斗,给予了诗人力量与希望。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既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时代的思考与追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愁剧意模糊:愁苦的情绪愈加深重,思绪变得模糊不清。
  2. 粽子还能益智无:思考粽子是否真的能增增智慧,隐含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3. 且碾朱砂浮药玉,胡卢:用朱砂制作药物,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 图得闲愁半日逋:希望能在闲愁中找到一丝逃避的机会。
  5. 醉里惜幽拘:在醉酒中感到对幽静环境的惋惜与留恋。
  6. 吟罢怀沙日又徂:吟咏完后,时光又悄然流逝。
  7. 记得弇州诗句好,非诬:回忆起弇州的诗句,感慨其美好,非虚妄之言。
  8. 信有人间屈左徒:坚信世上仍有人如屈原般为理想坚守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粽子比作智慧的象征,反映对文化的思考。
  • 拟人:将时间视为一个可感知的存在,强调时光的流逝。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探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在愁苦中寻求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粽子:象征着传统与思念。
  • 朱砂:代表着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的理想。
  • 幽拘: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粽子”象征什么? A. 快乐 B. 思念 C. 财富 D. 健康

  2. “闲愁”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忙碌 B. 无所事事时的愁苦 C. 快乐的心情 D. 生活的乐趣

  3. 诗人提到的“屈左徒”指的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屈原 D. 白居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南乡子》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直接,后者则通过愁绪的描写反映出复杂的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士禄生平考》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