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感怀
作者: 高希贤 〔清代〕
西望仍烽火,还山苦未能。
贫驱儿学吏,病鍊我成僧。
风月清双袖,须眉白一镫。
吟秋诗草拙,翻累故人誊。
白话文翻译
望着西边的烽火依旧,归山的希望却未能实现。
贫困迫使我的孩子学习做官,而我的病痛也让我成为了僧侣。
在清风明月下,我的袖子洁白如新,白发苍苍的我恍若一盏灯。
吟唱秋天的诗歌却草率无比,反而给老朋友带来了麻烦。
注释
- 烽火:指战争或动乱的信号,象征着战乱持续。
- 未能:没有能够实现。
- 贫驱:贫困驱使。
- 学吏:学习做官,指努力学习以谋生。
- 病鍊:因病而受到的折磨。
- 成僧:成为僧侣,象征着放弃世俗生活。
- 须眉白一镫:形容人老了,白发如灯光般明亮。
- 吟秋诗草拙:吟诵的秋诗写得草率。
- 翻累故人誊:反而给老朋友带来麻烦,可能指诗歌内容使朋友感到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希贤,生于清代,字子轩,号逢辰,晚号孤云,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及社会现实,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即事感怀》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身处困境,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故而写下此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即事感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感。诗的开头,以“西望仍烽火”引入,暗示了战乱未平,安宁的生活仍然遥不可及。接下来的“还山苦未能”,则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生活的重压让他无法实现归隐田园的理想。
第二联中,诗人提到“贫驱儿学吏”,反映出在贫困的背景下,家庭不得不牺牲孩子的纯真,迫使他们追求功名利禄。而“病鍊我成僧”则展示了诗人自身的病痛与世态的艰难,成为僧侣不仅是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接下来的两句“风月清双袖,须眉白一镫”,诗人用清风明月的意象描绘出一种恬淡的境界,同时又暗示了自己的老态与孤独。最后一句“吟秋诗草拙,翻累故人誊”,则自谦地承认自己的诗歌水平不高,反而给朋友带来困扰,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愧疚与对人际关系的关怀。
整首诗在悲伤中透出一丝清淡,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流露出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失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望仍烽火:西边的战火依旧燃烧,暗示社会动荡和不安。
- 还山苦未能:归隐山林的愿望难以实现,显示诗人的无奈。
- 贫驱儿学吏:贫困促使孩子学习做官,体现了家庭的困境。
- 病鍊我成僧:病痛折磨使得诗人成为僧侣,反映个人的选择。
- 风月清双袖:描绘清风明月的意境,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雅。
- 须眉白一镫:白发如灯,表现出诗人的老态和孤独感。
- 吟秋诗草拙:吟诵秋诗却显得拙劣,流露出自谦之意。
- 翻累故人誊:不想给朋友带来麻烦,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与关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月清双袖,须眉白一镫”,展现了对称美。
- 比喻:将白发比作灯,形象生动,展现了老年的无奈。
- 象征:烽火象征战争,清风明月象征平静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理想归隐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乱与动荡。
- 山:象征归隐与安宁的理想。
- 双袖:象征清雅的生活状态。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秋诗:象征诗人的创作与自我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烽火”代表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自然 -
诗人因何而“成僧”? A. 感到快乐
B. 避免战乱
C. 病痛折磨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愧疚
C. 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高希贤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全书》
- 《中国古诗词经典解读》
答案
- B
- C
- B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高希贤的作品都反映了个人在动乱中的无奈与思考,但杜甫的诗更偏向于悲壮,而高希贤的诗则带有淡淡的清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