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三》

时间: 2025-04-29 04:38:37

人立画栏东,梦里春融。

惊回花外一声钟。

四角流苏寻不得,一晌蒙眬。

人事各飘蓬,春讯匆匆。

一湾流水堕猩红,满目关山何处是,残照凄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其三
作者:黄钧宰 〔清代〕

人立画栏东,梦里春融。
惊回花外一声钟。
四角流苏寻不得,一晌蒙眬。
人事各飘蓬,春讯匆匆。
一湾流水堕猩红,
满目关山何处是,残照凄风。

白话文翻译:

在画栏边,站着的人,梦中春天正融化。
突然被花外传来的钟声惊醒。
四角的流苏无处可寻,眼前一片模糊。
人世间的纷扰如同飘荡的蓬草,春天的消息匆匆而过。
一湾流水落下如猩红的颜色,
满眼望去,关山在何方,只有残照和凄风相伴。

注释:

  • 画栏:装饰性的栏杆,通常用来隔离或美化环境。
  • 春融:春天的气息融化,形容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流苏:古代装饰物,常悬挂在衣物或窗帘边缘,象征华丽。
  • 蒙眬:模糊不清的样子。
  • 飘蓬:飘荡的蓬草,比喻人生的飘忽不定。
  • 猩红:鲜红色,形容水流的颜色。
  • 残照:夕阳的余晖,暗示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钧宰(1624-1694),字子方,号云冈,清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独特,常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结合,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
  •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春天时节的感慨,表现了对于人生短暂、春光易逝的思考,结合个人经历,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浪淘沙 其三》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体现了黄钧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以“人立画栏东,梦里春融”引入,描绘出一种温柔而梦幻的春景,令人心生向往。然而,随着“惊回花外一声钟”的出现,梦境被现实打断,仿佛在提醒人们春光虽美,但时间却在无情地流逝。接下来的描写中,“四角流苏寻不得,一晌蒙眬”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迷惘,情感上更显得无奈与失落。

诗中“人事各飘蓬,春讯匆匆”一句,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浮云,难以把握。最后两句“一湾流水堕猩红,满目关山何处是,残照凄风”以流水的猩红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关山的遥远则暗示着追寻的无果,残照与凄风则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令人感到心灵的沉重。

整首诗以春天的生机与流逝的时间为主线,结合个人情感,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立画栏东,梦里春融。”:描绘人站在栏杆旁,梦中春天的温暖景象。
    • “惊回花外一声钟。”:钟声打断了美梦,象征着现实的回归。
    • “四角流苏寻不得,一晌蒙眬。”:流苏的消失,暗示对美好时光的追寻无果,眼前一片朦胧。
    • “人事各飘蓬,春讯匆匆。”:人世间的事物如同飘荡的草,春天的消息迅速而过。
    • “一湾流水堕猩红,”:流水如猩红,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满目关山何处是,残照凄风。”:对未来的迷茫与孤独,夕阳与寒风相伴。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水堕猩红”,将流水比作鲜红,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 拟人:如“春讯匆匆”,赋予春天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全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生命与希望,代表着美好的时光与生机。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现实的回归,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流苏:象征繁华与美好,但同时也暗示着短暂与易逝。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短暂,表达对时光的追忆。
  • 关山:象征未来的未知与人生的艰难,暗示追寻的无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人立画栏东”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春天的温暖
    B. 秋天的落叶
    C. 冬天的雪景

  2. “惊回花外一声钟”中,钟声的作用是什么?
    A. 提醒
    B. 吵闹
    C. 安静

  3. 诗中“残照凄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生气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但黄钧宰的诗更显得沉重,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温柔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