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偶成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23:32: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结茅亭下小池新,积雨通沟滟晚春。 风掠尘埃出明镜,影吞林木卧青云。 泥中蘋藻生无数,江上鵁鶄坐得闻。 太液渐台深斗极,乘閒杖履得相亲。
白话文翻译:
在茅草亭下,新开的小池塘,积雨使得沟渠水满,映照着晚春的景色。 风轻轻吹过,尘埃如同从明镜中掠出,树影仿佛吞噬了林木,静静地躺在青云之上。 泥土中生长着无数的蘋藻,江上的鵁鶄(一种水鸟)静静地坐着,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 太液池边的渐台(古代宫殿建筑)深邃,如同北斗星般高远,闲暇时拄着拐杖,可以亲近这片美景。
注释:
- 结茅亭:用茅草搭建的小亭子。
- 积雨:累积的雨水。
- 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 风掠尘埃:风轻轻吹走尘埃。
- 明镜:比喻清澈的水面。
- 影吞林木:树木的倒影在水面上显得格外深邃。
- 青云:比喻高远的天空。
- 蘋藻:水生植物。
- 鵁鶄:一种水鸟。
- 太液:古代宫廷中的大池塘。
- 渐台:古代宫殿中的高台。
- 斗极:北斗星,比喻高远。
- 杖履:拄着拐杖行走。
诗词背景: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茅亭下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茅亭下所见的美景。诗中,“结茅亭下小池新”一句,即展现了茅亭与小池的清新景象,而“积雨通沟滟晚春”则进一步以积雨后的水波荡漾,映衬出晚春的生机。后两句通过对风、影、林木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结尾的“太液渐台深斗极,乘閒杖履得相亲”则表达了作者对高远景致的向往和对闲适生活的享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首句“结茅亭下小池新”,以“结茅亭”和“小池新”两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 次句“积雨通沟滟晚春”,用“积雨”和“滟”字,描绘了雨水积聚、水波荡漾的晚春景象。
- 第三句“风掠尘埃出明镜”,通过“风掠尘埃”和“明镜”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风清气爽、水面如镜的情景。
- 第四句“影吞林木卧青云”,以“影吞林木”和“卧青云”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高远的氛围。
- 第五句“泥中蘋藻生无数”,通过“蘋藻生无数”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勃勃。
- 第六句“江上鵁鶄坐得闻”,以“鵁鶄坐得闻”的细节,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第七句“太液渐台深斗极”,用“太液渐台”和“深斗极”的比喻,表达了高远和深邃的意境。
- 第八句“乘閒杖履得相亲”,以“乘閒杖履”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镜”比喻清澈的水面,“青云”比喻高远的天空。
- 拟人:如“影吞林木”中的“吞”字,赋予了影子以生命力。
- 对仗:如“风掠尘埃出明镜,影吞林木卧青云”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茅亭下的小池、积雨后的水波、风清气爽的景象以及高远深邃的意境,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享受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茅亭:象征着简朴和自然。
- 小池:代表着清新和生机。
- 积雨:象征着丰沛和活力。
- 风掠尘埃:表达了清新和宁静。
- 明镜:象征着清澈和纯净。
- 影吞林木:营造了深邃和宁静的氛围。
- 青云:代表着高远和超脱。
- 蘋藻: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丰富。
- 鵁鶄: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和自然气息。
- 太液渐台:象征着高远和深邃。
- 斗极:代表着高远和理想。
- 杖履:表达了闲适和自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结茅亭”指的是什么? A. 用茅草搭建的小亭子 B. 结实的茅草屋顶 C. 茅草编织的亭子 D. 茅草覆盖的亭子
-
“风掠尘埃出明镜”中的“明镜”比喻什么? A. 清澈的水面 B. 明亮的月亮 C. 明亮的眼睛 D. 明亮的镜子
-
诗中的“影吞林木卧青云”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热闹和繁华 B. 宁静和高远 C. 悲伤和忧郁 D. 欢乐和热闹
-
诗中的“太液渐台深斗极”中的“斗极”指的是什么? A. 北斗星 B. 斗牛星 C. 斗笠 D. 斗篷
答案:
- A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耒的《不出偶成二首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隐逸山林的意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作家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