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信有文诅楚,空闻书绝秦。
受金还举袖,料敌失望尘。
危等沈舟羽,安忘厝火薪。
伊川叹被发,谁是百年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确实有文人诅咒楚国,却只是空口听闻秦国的书信断绝。接受金钱后还举起袖子(表示投降),预计敌人失望于尘埃之中。我们就像处于危机中的人,难道忘记了火上加薪的危险?在伊川感叹披头散发,究竟谁才是百年之后的人呢?
注释:
- 信有文:确实有文人。
- 诅楚:诅咒楚国,指的是对楚国的不满或反对。
- 空闻:空口听闻,没有实际证据。
- 书绝秦:指与秦国的书信断绝,象征着关系的破裂。
- 受金:接受金钱,可能代表利益驱动。
- 举袖:举起袖子,表示投降或屈服。
- 料敌失望尘:预计敌人对局势感到失望,尘埃比喻无望。
- 危等沈舟羽:像处于危机中的人,暗指轻舟在危险中。
- 安忘厝火薪:怎么能忘记火上加薪的危险呢?
- 伊川:指伊川,可能是一个地名。
- 叹被发:感叹披头散发,象征着失落或悲伤。
- 百年人:指未来的人,可能是在思考历史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文涣,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深邃,常关注历史和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历史背景复杂,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脆弱。诗人用“信有文诅楚”开篇,直接指出文人对社会的不满与无奈,象征着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诗中“受金还举袖”描绘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妥协,表现出对金钱的屈服和对理想的背弃。接下来的“料敌失望尘”则传达出一种无奈的预见,似乎在说即使是敌人也会因为现实的无情而感到失望。
“危等沈舟羽”句中,诗人用“危”等比喻危机中的脆弱状态,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在困境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而结尾的“伊川叹被发”,则是对历史的感慨与反思,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历史的敬畏,最终引出“谁是百年人”的哲思,发人深省。
整首诗在情感上波澜起伏,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张力,展现出诗人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信有文诅楚:文人对楚国的诅咒,反映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 空闻书绝秦:对与秦国的关系感到失落,强调信息的断绝。
- 受金还举袖:利益驱动下的投降,表达了对人性的失望。
- 料敌失望尘:对敌人失望的预见,象征着对未来的无奈。
- 危等沈舟羽:危机中如同薄羽般的脆弱,表露出无助感。
- 安忘厝火薪:提醒人们保持警惕,不可自甘堕落。
- 伊川叹被发: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奈。
- 谁是百年人:对未来的思考,探讨历史的延续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沈舟羽”,比喻脆弱的状态。
- 对仗:如“信有文诅楚,空闻书绝秦”,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如“谁是百年人”,引发读者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 文人:象征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责任。
- 楚国与秦国:历史的象征,代表不同的政治力量与命运。
- 金与袖:象征利益与屈服,反映人性的复杂。
- 伊川:历史的回忆与感慨,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危等沈舟羽”比喻了什么?
- A. 轻松
- B. 脆弱
- C. 安全
- 答案:B
-
“谁是百年人”中的“百年人”指的是?
- A. 未来的人
- B. 过去的人
- C. 现在的人
- 答案:A
-
诗中“受金还举袖”表现了什么?
- A. 忍耐
- B. 抵抗
- C. 妥协
-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诗,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 《赤壁》:苏轼的作品,涉及历史与个人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董文涣《次韵鲁川读史柬王定甫农部丈作》:两者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杜甫更倾向于对国家的忧虑,而董文涣则侧重于个人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有关清代诗人的生平及作品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的鉴赏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