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晓望》
时间: 2025-01-11 14:08: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露黏天水势骄,荒洲芦荻自萧萧。
五更酒醒百忧集,孤艇梦回千里遥。
虫响断时秋过雨,月明多处夜吹箫。
江城铁瓮看如许,满眼寒芜打怒潮。
白话文翻译:
在白露时节,江水波澜壮阔,荒凉的洲滩上芦苇摇曳生风。五更时分酒醒时,心中忧虑涌起,孤舟上梦回千里之外。虫鸣声断,秋雨过后,明月照耀下的夜晚传来箫声。江城的铁瓮景色如斯,满眼都是寒冷的芜草与怒潮翻涌。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
- 黏:形容水势浩大,粘稠。
- 骄:骄傲,形容水势汹涌。
- 萧萧:形容秋风中芦苇的声音,传达出萧瑟的意境。
- 五更:指清晨时分,通常指天刚亮的时候。
- 孤艇:孤单的小船。
- 虫响:昆虫的鸣叫声,暗示秋天的来临。
- 吹箫:吹奏箫的声音,通常用来渲染夜晚的氛围。
- 江城铁瓮:江边的城市,形容城市的坚固与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昂发,清代诗人,其诗风清丽而含蓄,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生于动荡时代,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露时节,诗人可能在江边游历时,结合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观,抒发对生活的感慨。秋天的萧瑟与孤独感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江边晓望》是一首典型的清代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江边清晨的景象,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白露黏天水势骄”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在白露时节的壮阔和生机,水面上的波光潋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力量。接下来的“荒洲芦荻自萧萧”,则对比了水的豪放与芦苇的萧瑟,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情感。
“孤艇梦回千里遥”一句展现了诗人思绪的飘渺与流动,孤舟和远方的梦境暗示了他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虫响断时秋过雨”的描写,秋天的气息愈加浓厚,虫鸣、秋雨与明月的结合,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夜晚。
最后一句“满眼寒芜打怒潮”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寒芜的景象与怒潮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露黏天水势骄:描绘白露时节的江水,形象而生动。
- 荒洲芦荻自萧萧:芦苇在秋风中的声音,传达出萧条的气氛。
- 五更酒醒百忧集:酒醒时的忧虑,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孤艇梦回千里遥:孤独的小舟与远方的梦,体现了对自由的渴望。
- 虫响断时秋过雨:虫鸣声中感受秋意,暗示时间的流逝。
- 月明多处夜吹箫:月光下的箫声,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 江城铁瓮看如许:对江城的观察,感慨其坚固与沉重。
- 满眼寒芜打怒潮:寒冷的景象与激烈的潮水,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江水的壮阔与芦苇的萧瑟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虫鸣声与箫声的结合,使自然景物赋予生命,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 对仗:诗句层次分明,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水、芦苇、虫鸣、箫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孤独、忧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壮阔。
- 芦苇:象征孤独与凄凉。
- 虫鸣:象征秋天的来临与时间的流逝。
- 孤舟:象征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
- 明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 寒芜:象征现实的无奈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露”指的是哪一个节气?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孤艇梦回千里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憧憬
C. 对现实的无奈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虫响”主要表现的是?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宁静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徐昂发的《江边晓望》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有相似之处,均通过对水边景色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徐昂发的诗更突出孤独与忧虑,而李白的诗则更多地表现豪情与壮志,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