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海棠》
时间: 2025-02-04 13:40: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海棠
向阳看未足。更露立阑干,日高人独。江空佩鸣玉。问烟鬟霞脸,为谁膏沐。情闲景淑。嫁东风无媒自卜。凤台高,贪伴吹笙,惊下九天霜鹄。红蹙。花开不到,杜老溪庄,已公茅屋。山城水国。欢易断,梦难续。记年时马上,人酣花醉,乐奏开元旧曲。夜归来,驾锦漫天,绛纱万烛。
白话文翻译:
我向阳而望,似乎还不够。更想在栏杆旁静立,阳光高照,独自一人。江水空荡荡,佩带的玉饰发出清脆的声响。我问那如烟的鬟发和如霞的脸庞,究竟是为了谁而精心打扮。此时的心情闲适,景色恬静。愿望如东风般热切,却没有媒介来传递。那高高的凤台上,我贪恋着伴奏的笙音,惊动了九天之上的白鹤。红色的花瓣紧凑。花还未开,杜老溪庄已是公家的茅屋。山城与水乡的景象,欢愉易散,梦难以延续。记得那年骑马,人在花间酣醉,乐声响起,仿佛回到了开元年间的旧曲。夜归时,驾着华丽的马车,漫天的绛纱点亮了万烛。
注释:
- 向阳:面对阳光,指向阳光的方向。
- 阑干:栏杆,指的是庭院或阳台的栏杆。
- 佩鸣玉:指佩戴的玉器发出清脆的声音。
- 烟鬟霞脸:形容女子的发髻如烟,脸色如霞。
- 嫁东风:比喻春风的到来,愿望的寄托。
- 凤台:指高台,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妆扮和聚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澜,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展现出浓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常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创作背景:
《瑞鹤仙·海棠》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闲适生活的时期。诗中描绘春日的闲适与思绪,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和个人情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色和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开头的“向阳看未足”引出了一种渴望,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随着诗歌的发展,词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花开未到的意象,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渴望,同时也暗示着生活中的短暂和无常。后面提到的“人酣花醉”,则描绘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忘却烦恼,尽情享受生活的画面。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对青春、对生命的感慨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阳看未足: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但仍感不足。
- 更露立阑干:渴望在栏杆旁静立,享受阳光。
- 江空佩鸣玉:江水空旷,佩玉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 问烟鬟霞脸,为谁膏沐:对美丽女子的疑问,暗示其背后故事。
- 情闲景淑:心情悠闲,景色优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鬟霞脸”,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 对仗:如“凤台高,贪伴吹笙”,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体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短暂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象征美丽与娇嫩,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象征生机与希望。
- 凤台:象征高贵与优雅,常用于描绘女子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向阳看未足”中的“未足”是什么意思?
- A. 不够
- B. 够了
- C. 不在意
- 答案:A
-
诗中提到“江空佩鸣玉”,意指什么?
- A. 江水清澈
- B. 玉器的清脆声响
- C. 江流湍急
- 答案:B
-
“情闲景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悠闲
- C. 激动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但《瑞鹤仙·海棠》更注重对春日景色的描绘,而《如梦令》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词选》:收录众多宋代词人的作品,便于对比学习。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诗词分析与鉴赏的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