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一宵风雨送春归》
时间: 2025-04-27 17:2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一宵风雨送春归
作者: 康与之 〔宋代〕
一宵风雨送春归,
绿暗红稀。
画楼尽日凭阑意,
与谁同捻花枝。
门外蔷薇开也,
枝头梅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
翠敛愁眉。
塞鸿不到双鱼远,
恨楼前流水难西。
新恨欲题红叶,
东风满院花飞。
白话文翻译:
一夜的风雨送走了春天,花儿稀疏,绿叶暗淡。
我在画楼上整日凭栏而立,心中默想着,
和谁一起来捻花枝呢?
门外的蔷薇已经开了,树梢上梅子的味道有些酸。
那位美人应该在期待归期,
此时她愁眉紧锁。
北来的鸿雁飞不到双鱼座那么远,
我恨那楼前的流水,难以向西流去。
新仇旧恨想要在红叶上书写,
东风吹满了院子,花瓣纷飞。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楼”:指精美的楼阁。
- “捻花枝”:用手指捻弄花枝,表示对花的喜爱和思念。
- “蔷薇”:一种花,常用以象征爱情。
- “梅子”:指梅子,是春天的果实,有酸味。
- “翠敛愁眉”:指美人因思念而愁眉紧锁。
- “塞鸿”:北方的鸿雁,通常指迁徙的鸟。
- “双鱼”:指双鱼座,象征远方和美好。
典故解析:
诗中“塞鸿”与“双鱼”暗示了远方的归期和思念的情感,常常用以表达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康与之,字子华,号白云山人,宋代诗人,以词作见长,作品多描写爱情与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诗人借助春雨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美人归期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绪。
诗歌鉴赏:
这首《风入松·一宵风雨送春归》通过描绘风雨送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怀及对美人的思念。开篇“一宵风雨送春归”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春末的氛围,细致的描绘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绿暗红稀”则通过对色彩的对比,映衬出春去时的萧瑟与冷清。画楼中的独立思考,似乎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诗人“凭阑意”中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中“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的描写,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隐喻了情感的复杂。蔷薇的盛开与梅子的酸味共同构成了春天的双重面貌,既有美好也有苦涩。后面的“翠敛愁眉”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愁眉紧锁的美人,似乎在等待着何时能够再次团聚。
结尾处“东风满院花飞”以动感的画面收尾,给人一种满院春风的生机,却又掩盖不住思念的苦楚。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意蕴,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宵风雨送春归:夜间的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
绿暗红稀:草木绿意渐暗,花儿稀疏。
-
画楼尽日凭阑意:在画楼上整日倚靠栏杆,思绪万千。
-
与谁同捻花枝:与谁一起捻弄花枝,感怀此情。
-
门外蔷薇开也:门外的蔷薇已经开花。
-
枝头梅子酸时:树梢上的梅子正值酸涩之时。
-
玉人应是数归期:那位美人应该在数着归期。
-
翠敛愁眉:美人愁眉紧锁,心情沉重。
-
塞鸿不到双鱼远:北方的鸿雁飞不及双鱼座那么远。
-
恨楼前流水难西:我恨那楼前的流水,难以向西流去。
-
新恨欲题红叶:新的仇恨想要在红叶上书写。
-
东风满院花飞:东风吹拂,花瓣满院飞舞。
修辞手法:
- 比喻:“蔷薇”、“梅子”等花果的描写,象征着情感的复杂。
- 拟人:将梅子描述为“酸时”,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绿暗红稀”与“蔷薇开也,梅子酸时”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美人的思念,情感深邃而复杂,暗含了人生无常、离别愁苦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蔷薇:爱情与美好的象征。
- 梅子:象征苦涩与思念。
- 鸿雁:象征远方与离别。
- 红叶:常用来象征思念与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画楼”指的是什么?
A. 一座普通的楼房
B. 精美的楼阁
C. 画家的工作室
D. 一座寺庙 -
“翠敛愁眉”中的“翠”指的是什么?
A. 颜色
B. 美人
C. 花朵
D. 眼睛 -
诗中“塞鸿”象征什么?
A. 亲情
B. 离别
C. 自由
D. 归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比较康与之的《风入松》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情感,但康与之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李清照则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