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0 22:36:24

过眼纷纷朱变碧。

始信人生,不似琴弦直。

费尽晶盘鲛泪滴,思量不及山头石。

锦瑟年华驹过隙。

柱柱弦弦,犹自成追惜。

渺渺觚棱星斗北,罗衣夜久支寒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踏枝四首 其四》
作者:刘永济

过眼纷纷朱变碧。
始信人生,不似琴弦直。
费尽晶盘鲛泪滴,
思量不及山头石。
锦瑟年华驹过隙。
柱柱弦弦,犹自成追惜。
渺渺觚棱星斗北,
罗衣夜久支寒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整体意思可以理解为:
眼前的事物变幻无常,鲜红的颜色转瞬即逝,
我开始相信,人生并不像琴弦那样一成不变。
我倾尽所有的泪水,想念却不及那高高的山石。
光阴如同骏马飞逝,
每根柱子、每根弦都让我感到无尽的追忆。
在这幽暗的夜里,我静静地站着,感受到寒冷的衣衫。


注释:

  • 朱变碧:朱色和碧色,形容事物的变化多端。
  • 琴弦直:比喻人生不如琴弦那样平直,人生经历多变。
  • 晶盘:形容美好的事物或心情,常用以比喻美好的记忆。
  • 鲛泪:鲛鱼泪,传说中的神秘泪水,代表真情的流露。
  • 思量:思考,想念的意思。
  • 锦瑟年华:意指美好的时光,如同华丽的丝织品。
  • 渺渺:形容微小、渺小的样子。
  • 觚棱:意指一种酒器,常与饮酒相关,象征欢乐。
  • 寒立:夜晚寒冷,站立不动,传达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永济,清代诗人,字梦得,号云轩,晚号梅溪居士,生于1795年,逝世于1855年。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脱俗的自然描写,又有深邃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的盛世时期,诗人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时代的变迁、个人的经历与情感交织,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


诗歌鉴赏:

《鹊踏枝四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刻思考。开篇“过眼纷纷朱变碧”即以色彩的变化引入,象征着人生的变幻无常,诗人感慨万千,似乎在追忆那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在“始信人生,不似琴弦直”中,诗人直言人生并不像琴弦那样平直,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变化,显示出对人生哲理的认识。

接下来的“费尽晶盘鲛泪滴”则传达出思念的沉重,诗人将自己的思念比作滴落的泪水,形象而感人。而“锦瑟年华驹过隙”则进一步强调时间的飞逝,骏马奔腾,犹如光阴流逝,令人感到无奈与惋惜。诗的最后两句“渺渺觚棱星斗北,罗衣夜久支寒立”则将个人的孤独与宇宙的浩瀚相对照,展现出一种无边的孤寂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对仗,也在思想深度上探讨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类情感的复杂,给读者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过眼纷纷朱变碧:描绘事物如梦幻般的变化,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 始信人生,不似琴弦直:强调人生的曲折和不易。
  3. 费尽晶盘鲛泪滴:形象地表现因思念而流下的泪水,表达内心的苦楚。
  4. 思量不及山头石:思念的深度无法与永恒的山石相比,象征思念的无奈。
  5. 锦瑟年华驹过隙:时间的流逝犹如骏马飞驰,令人感到无奈。
  6. 柱柱弦弦,犹自成追惜:对过往的怀念,尽管一切已成过去。
  7. 渺渺觚棱星斗北:描绘孤独的夜晚,星斗的遥远与人内心的渺小。
  8. 罗衣夜久支寒立:表现诗人在深夜中静立,感受到寒冷与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生不似琴弦直”比喻人生的曲折。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 象征:使用山石、骏马等意象,象征时间与人生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 朱色与碧色:象征变化与无常。
  • 琴弦:象征人生的曲折。
  • 晶盘与鲛泪:象征珍贵的记忆与思念的痛苦。
  • 山石:象征永恒与稳固。
  • 锦瑟:象征美好时光的流逝。
  • 觚棱与星斗:象征孤独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朱变碧”指的是:
    A. 颜色变化
    B. 人生的曲折
    C. 思念的情感

  2. “费尽晶盘鲛泪滴”中的“鲛泪”象征:
    A. 思念
    B. 快乐
    C. 时间

  3. 诗的主题是: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爱情的歌颂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宋之问《渡汉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永济的作品更加内省,关注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了对豪饮与欢乐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前者豁达洒脱,后者则细腻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永济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