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
作者: 霍双 〔清代〕
人倚雕阑竹倚衣,
女桑遥听子规啼。
陌头杨柳休攀折,
系住春光不许归。
白话文翻译:
在雕刻的栏杆上,一个人倚靠着,竹子轻轻地倚着他的衣服;
远处的女子在桑树下,遥遥地听到子规鸟的啼鸣。
在陌头的杨柳树下,休要去攀折它,
因为它将春天的光景系住,不让它归去。
注释:
- 雕阑:雕刻精美的栏杆。
- 子规:指杜鹃鸟,古人称杜鹃为“子规”。
- 陌头:指乡间的小路。
- 系住:系住、牵引,意指留住。
典故解析: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源于春秋时期,以纪念介之推。此诗描绘了寒食节期间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光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霍双,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作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寒食》写于寒食节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眷恋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寒食》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寒食节的特有氛围。诗中开头“人倚雕阑竹倚衣”,展现了一个宁静的场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接着“女桑遥听子规啼”,引入了女子与大自然的互动,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情感。最后两句“陌头杨柳休攀折,系住春光不许归”,则表现了对春光的珍惜与留念,传达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静谧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倚雕阑竹倚衣:描绘了一个人倚靠在精美的栏杆上,竹子轻轻地碰触着他的衣服,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 女桑遥听子规啼:女子在远处的桑树下,静静地听着杜鹃鸟的啼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柔和的氛围。
- 陌头杨柳休攀折:提醒人们在小路上不要去折杨柳,暗示对自然的保护。
- 系住春光不许归:春光如同被系住一般,不愿离去,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光比作可以系住的东西,形象地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
- 拟人:将春光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其具有留恋的特性。
- 对仗:如“人倚雕阑竹倚衣”,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节日的气氛,表达了对春光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雕阑:象征着精致与优雅,映衬出诗人的生活品位。
- 子规:代表着春天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暗示着离别与思念。
- 杨柳: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体现出生命的柔软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人倚雕阑竹倚衣”中的“雕阑”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雕刻精美的栏杆
- C. 一种乐器
-
“女桑遥听子规啼”中的“子规”指哪种鸟?
- A. 画眉
- B. 杜鹃
- C. 黄鹂
-
全诗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霍双的《寒食》在情感上更为细腻、柔和,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两首诗都带有浓厚的春天气息,但表达的主题与情感基调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寒食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