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习景纯藏春坞》

时间: 2025-01-27 04:18:58

藏春在何放,郁郁成松林。

永日门阑静,东风花木深。

主公今素发,野服遂初心。

时与乡人醉,高歌散百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藏春在何放,郁郁成松林。
永日门阑静,东风花木深。
主公今素发,野服遂初心。
时与乡人醉,高歌散百金。

白话文翻译:

这春天的气息藏在哪里呢?
它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中。
整日门前静悄悄的,
东风吹拂,花草树木生机盎然。
如今主公已是白发苍苍,
身着朴素的衣服,回归初心。
时常与乡人共饮畅快,
高歌一曲,洒下百金的欢愉。

注释:

  • 藏春:意指春天的气息或景象的隐秘之处。
  •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繁盛的样子。
  • 永日:指漫长的日子。
  • 门阑:门前的栏杆,象征着居住环境的宁静。
  • 主公:指诗中所敬仰的人,通常是指一位有德之士或朋友。
  • 素发:白头,暗示年长、经历丰富。
  • 野服:朴素的衣服,强调返璞归真。
  • 乡人:故乡的朋友或邻居。
  • 百金:比喻大量财富,或形容盛大的气氛。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提及主公的素发,可以引申出对岁月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老朋友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擅长古诗文,风格朴实而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春季时节,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年华的流逝,唤起他对友人和乡土的怀念,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惜。

诗歌鉴赏:

《寄题习景纯藏春坞》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情的深切思索。诗的开头以“藏春在何放”引入,似乎在追寻春天的踪迹,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的渴望和思考。接下来的“郁郁成松林”,则是对春天的具体描绘,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永日门阑静,东风花木深”,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门前的静谧与东风中花木的繁茂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和谐。诗人在此时刻,或许正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反映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主公今素发,野服遂初心”,诗人以“主公”称呼尊敬的人,表达了对其的敬仰与关心,同时也引出了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主公的白发和朴素的衣服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回归,强调了对初心的珍惜。

最后的“时与乡人醉,高歌散百金”则是对生活的欢愉与洒脱的追求,诗人希望与乡人共饮共歌,洒下金钱的豪爽,表达了对友谊与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在描绘春天景象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生、友情与自然的深刻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藏春在何放:春天的气息藏在哪里呢?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
  2. 郁郁成松林:春意在茂密的松林中显现,描绘出自然的繁盛。
  3. 永日门阑静:漫长的日子里,门前静谧无声,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4. 东风花木深:东风吹拂,花木茂盛,生机勃勃,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5. 主公今素发:对主公的尊敬,同时暗示岁月不饶人。
  6. 野服遂初心:朴素的衣服代表着对初心的坚守。
  7. 时与乡人醉:与乡人共饮,体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8. 高歌散百金:高歌畅饮,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爽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春天比作藏匿的气息,形象生动。
  • 对仗:如“永日门阑静,东风花木深”,句式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春天的气息被赋予情感,使自然更为亲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希望与重生。
  • 松林:象征坚韧与长寿,寓意长久的友情。
  • 门阑:代表家庭的宁静与安详。
  • 东风:象征温暖与生机的到来。
  • 素发:暗示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乡人:代表乡土情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藏春在何放”意指什么? A. 春天的气息
    B. 春天的花朵
    C. 春天的雨水

  2. “主公今素发”中的“素发”指的是什么? A. 黑发
    B. 白发
    C. 红发

  3. 该诗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友情与自然
    C. 权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司马光的《寄题习景纯藏春坞》更强调对乡土和友情的珍视,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心境的平和。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司马光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