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张著作颂堂》

时间: 2025-04-28 02:38:40

玉壘老先生,逍遥乐太平。

门阑百客盛,冠盖一乡荣。

国族如邀近,堂皇指顾我。

江山对平远,图史散纵横。

止水中心适,管毫外物轻。

鲤庭新露冕,闾巷不须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壘老先生,逍遥乐太平。
门阑百客盛,冠盖一乡荣。
国族如邀近,堂皇指顾我。
江山对平远,图史散纵横。
止水中心适,管毫外物轻。
鲤庭新露冕,闾巷不须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老先生在宁静的环境中安闲地享受太平的生活。大门前迎接了众多客人,显得格外热闹,乡里的人都因他而感到荣幸。国家的事务似乎都在向他靠拢,他在堂上自如地指挥、安排。面对辽阔的江山,历史的图景也在他脑海中纵横交错。内心的宁静使他对外界的纷扰毫不在意。在新露的庭院中,他的地位如同鲤鱼跃龙门,无需在街巷中引起惊动。

注释:

  • 玉壘:指的是高山,也用以象征尊贵和品格。
  • 逍遥:形容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国族:指国家和民族,这里强调国家事务的重大和复杂。
  • 堂皇:形容气派和宏伟。
  • 止水:比喻内心的宁静。
  • 鲤庭:指庭院,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寓意晋升或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提倡“以史为鉴”。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影响了后世。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司马光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太平盛世的珍惜。诗歌中描绘的宁静和欢聚场景,反映了他对政治清明、民众安乐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老先生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他在太平盛世中安然自得的情景。开篇对“玉壘老先生”的称呼,将人物的形象与高贵、尊严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对老年智慧的尊重。接着描绘的“门阑百客盛”,反映出他在乡里的声望和影响力,客人如云,代表了他的人际关系和受欢迎程度。

而“国族如邀近”则透出一种政治上的责任感,表明他在国家事务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江山的辽阔与历史的纵横交错,体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刻理解和关心。

“止水中心适”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外物的淡然,显示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最后一句“闾巷不须惊”则表达了他不希望因自己的地位而打扰到日常生活的愿望,体现了一种谦逊和对平民生活的尊重。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的和谐与人文的深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智慧与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壘老先生:以“玉壘”比喻高洁的品德,称呼老先生,显示出对年长者的尊重。
  2. 逍遥乐太平:强调老先生享受的宁静与太平,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3. 门阑百客盛:门前来宾众多,显示出老先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4. 冠盖一乡荣:用“冠盖”象征社会地位,说明他的光荣与尊崇。
  5. 国族如邀近:国家事务与他关系密切,表明他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6. 堂皇指顾我:他在堂上指挥,体现出一种威望和领导能力。
  7. 江山对平远:描绘出辽阔的江山,表达对国家的关心。
  8. 图史散纵横:历史的纵深与复杂,反映了老先生的博学。
  9. 止水中心适:内心安宁,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10. 管毫外物轻:对外物的轻视,表明对名利的淡然。
  11. 鲤庭新露冕:鲤鱼跃龙门,象征地位的提升与成就。
  12. 闾巷不须惊:不希望因自己的地位而打扰到他人,体现谦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壘”比喻高洁品德。
  • 对仗:如“国族如邀近,堂皇指顾我”对称工整。
  • 象征:鲤鱼跃龙门象征成就与地位。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名利的淡然,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 玉壘: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尊严。
  • 门阑:代表着社交与人际关系的繁盛。
  • 江山:象征国家的辽阔与历史的深远。
  • 止水:比喻内心的安宁和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壘”指的是: A. 山
    B. 水
    C. 城市
    D. 田野

  2. “国族如邀近”中的“国族”主要指: A. 家庭
    B. 国家与民族
    C. 朋友
    D. 个人

  3. 诗中表现出老先生对外物的态度是: A. 渴求名利
    B. 轻视外物
    C. 忧虑
    D. 兴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马光的这首诗更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心态,而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虑,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关注点。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资治通鉴》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