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夜啼》
时间: 2025-01-11 10:02: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乌棲棲飞且号,晨来枝上啄楮桃。
楮桃已空楮叶死,犹啄枯枝觅虫蚁。
老乌赋分何其贫,未啼已被邻公嗔。
吁嗟老乌不自省,墙头屋上纷成群。
吴中贵游重鹦鹉,千金远致能言语。
花底红绦郑袖擎,盘中碧果秦宫取。
天生灵物得人怜,过者须来鹦鹉边。
老乌事事无足录,人间犹传夜啼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老乌鸦在清晨的情景。它在树枝上啄食楮桃,然而果实已经空了,树叶也枯萎了。老乌鸦却仍在啄食干枯的枝条,寻找虫子和蚂蚁。老乌鸦的生活如此贫乏,甚至在未鸣叫之前就被邻居指责。它叹息却不自省,墙头和屋顶上聚集了许多同类。相比之下,吴地的贵族们却重视鹦鹉,花费千金从远方引进能说话的鹦鹉。花下红绦的郑袖在举着,盘中的碧果是秦宫所取。生灵天生就能引起人们的怜爱,路过的人都愿意停下来欣赏鹦鹉。而老乌鸦的事迹无人记载,但人间却仍流传着它的夜啼之曲。
注释:
- 棲棲:形容乌鸦的叫声。
- 啄:鸟用嘴啄食。
- 楮桃:指的是一种树的果实。
- 枯枝:干枯的树枝。
- 赋分:指生活的贫困。
- 邻公:指邻居。
- 吴中:指江南地区,因吴国而得名。
- 鹦鹉:一种能够模仿人声的鸟,象征着聪明和受宠爱。
- 郑袖:指的是一种华丽的衣服,象征美丽的女子。
- 秦宫:指秦朝的宫殿,象征奢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约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南宋词人、诗人。以词著称,兼擅诗文,文风清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感怀,诗中通过描写乌鸦的生活,反映了人世间的无奈与苦楚。
诗歌鉴赏:
《鸟夜啼》通过描写老乌鸦的生活境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凉与无奈。诗中老乌鸦处于贫困、孤独的状态,象征着那些被时代遗忘的人。乌鸦啄食空果、枯枝,说明它的生活困顿,尽管它努力寻找食物,却依然无法改变自身的境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鹦鹉,它们因为能言善道而受到富贵人家的宠爱,表现出人们对智慧和灵巧的珍视。这种对比不仅突显出老乌鸦的无奈,也揭示了社会对不同生物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偏差。诗中通过“天生灵物得人怜”,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切关注和对灵性的渴望,但又因现实的无情而感到无奈。
整首诗兼具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朴素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姜夔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老乌棲棲飞且号”中,乌鸦的叫声表现出它的孤独与无助。
- 接下来的“晨来枝上啄楮桃”,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乌鸦的勤劳。
- “楮桃已空楮叶死”,显示出生活的窘迫。
- “犹啄枯枝觅虫蚁”,表现出不屈的生命力。
- “老乌赋分何其贫”,直白地揭示了其穷困的现实。
- “未啼已被邻公嗔”则表现出社会对弱者的冷漠与指责。
- “吁嗟老乌不自省”体现出老乌鸦的无奈与不觉醒。
- 其后描述的鹦鹉则对比出不同的命运与社会地位。
-
修辞手法:
- 拟人:老乌鸦被赋予情感,使其形象更为生动。
- 对比:乌鸦与鹦鹉的对比,突出社会阶层与命运的差异。
- 象征:乌鸦象征着被遗忘的弱者,鹦鹉则象征着被珍视的灵巧。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弱者的同情,揭示了社会对不同生物的偏见和无情,同时也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老乌鸦:象征孤独与贫困,反映社会底层的生活。
- 鹦鹉:象征智慧与美丽,代表被人珍视的生命。
- 枯枝与空果:象征生命的无奈与失去。
- 红绦郑袖:代表奢华和对美的追求,反衬出乌鸦的贫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乌鸦啄食的是什么果实?
- A) 桃子
- B) 楮桃
- C) 杏子
- D) 李子
-
诗中提到的鹦鹉象征什么?
- A) 贪婪
- B) 智慧
- C) 勇敢
- D) 孤独
-
诗中的“邻公嗔”指的是?
- A) 朋友
- B) 邻居
- C) 亲戚
- D) 同事
答案:
- B) 楮桃
- B) 智慧
- B) 邻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姜夔的《鸟夜啼》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均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体的孤独,后者则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姜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