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

时间: 2025-01-11 10:07:29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巷陌风光纵赏时,
笼纱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
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
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白话文翻译:

在街巷之间美丽的风光中,我尽情欣赏;
还未放出纱帐,马儿就已经开始嘶鸣。
白发的居士没有华丽的殿堂,
只有肩上背着的小女孩相伴。
花香弥漫在市场,月光洒在衣衫上,
年轻时的情感如今却感到悲伤。
在沙河塘边春寒仍然微弱,看着游人缓缓归去。

注释:

  • 巷陌:指街道和小巷。
  • 笼纱:指遮挡的纱帐,可能是灯笼的罩子。
  • 白头居士:指年老的隐士。
  • 乘肩小女:指背在肩上的小女孩,暗示亲情。
  • 月侵衣:月光洒在衣服上,形容夜晚的静谧与美丽。
  • 少年情事:年轻时的感情经历。
  • 沙河塘:指沙河边的塘水,景色之地。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的“白头居士”可能是对隐士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夜间观灯的情景则与元宵节的习俗相关,表达了节日的热闹与个人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尧舜,南宋词人,擅长填词与作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宵节期间,正值春寒之际,作者在灯会之际,观察人群,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青春和过往情感的怀念。

诗歌鉴赏:

姜夔的《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个人的孤独。诗的开头描绘了街巷中的美丽景色,给人一种欢快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渐渐显露出一丝悲伤。白头居士的描写,隐喻着人生的沉重与孤独。诗中的“少年情事老来悲”更是道出了对青春时光的追忆与对失去的感慨,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情感的复杂。

最后两句“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现实,令人感受到春寒的微凉与游人归去时的淡淡惆怅,仿佛在诉说着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思考。整体上,诗歌通过节日的热闹与个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巷陌风光纵赏时:在街巷之间观赏美丽的风光,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情。
    • 笼纱未出马先嘶:暗示节日的临近,马儿已经开始嘶鸣,似乎在催促着欢乐的到来。
    • 白头居士无呵殿:年老的隐士没有华丽的住所,反映出一种隐居生活的朴素。
    • 只有乘肩小女随:小女孩的陪伴,代表着亲情与温暖。
    • 花满市,月侵衣:市场上花香四溢,月光洒落,构建了一个优美的夜晚景象。
    • 少年情事老来悲:年轻时的情感经历在年老时令人感到悲伤,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
    • 沙河塘上春寒浅:春天的河塘微寒,暗示着季节的过渡与人生的无常。
    • 看了游人缓缓归:游人离去的情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加深。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月侵衣”将月光与衣物结合,形象地表现了夜的静谧。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如“花满市,月侵衣”。
  • 主题思想:全诗传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逝去时间的无奈,展现了个体在热闹节日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巷陌:象征着繁华与热闹的生活场景。
  • 马嘶:代表着即将到来的节日气氛与欢乐。
  • 白头居士:隐喻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小女:象征着纯真与温暖的亲情。
  • 花、月:自然意象,表现了美好与柔和的夜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头居士”指的是哪个年龄段的人?
    A. 青年
    B. 中年
    C. 老年
    D. 婴儿

  2. “少年情事老来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怀念
    C. 愤怒
    D. 疲惫

  3.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A. 春天的花园
    B. 节日的街道
    C. 雪山
    D. 海边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如梦令》的柔美细腻相比,姜夔的《鹧鸪天》更显沉思与哲理。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姜夔更关注于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怀念,而李清照则多描绘青春时的美好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