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六首》

时间: 2025-01-25 23:23:37

曾抗归田疏几封,天高殊未察微悰。

时人今雨谁相过,地主春风独见容。

取友肯遗沮桀溺,论功不下弃勾龙。

眉间黄色元无事,因拆诗筒一点浓。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又和六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曾抗归田疏几封,天高殊未察微悰。
时人今雨谁相过,地主春风独见容。
取友肯遗沮桀溺,论功不下弃勾龙。
眉间黄色元无事,因拆诗筒一点浓。


白话文翻译:

我曾多次向朝廷上书,要求归隐田园,但天高地远,仍无知晓我的心情。
如今时雨绵绵,谁能来访呢?唯有地主在春风中自得其乐。
朋友是否愿意遗弃那些沮丧的情绪,功名利禄不必再提及?
我眉间的忧虑并没有事出有因,只是为了拆开诗筒,写下几笔浓墨。


注释:

字词注释:

  • 曾抗:曾经上书。
  • 归田:回归田园生活。
  • :上书,奏疏。
  • 微悰:微妙的苦闷。
  • 地主:指拥有土地的富人。
  • 沮桀:沮丧与桀骜。
  • 勾龙:旧时指代功名利禄。
  • 眉间:眉头,隐喻心情。

典故解析:

  • 归田:历史上许多文人选择隐退,归隐田园,追求宁静生活的理想。
  • 地主春风:比喻富人们在政治清明、经济富足时的得意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清桂,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在政治上曾多次上书,提倡归隐田园的生活,反映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对世态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人情冷暖和政治腐败。


诗歌鉴赏:

《又和六首》体现了刘克庄深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诗人用“曾抗归田疏几封”开篇,直接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进一步展开,他感慨“天高殊未察微悰”,将自己的苦闷与外界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时人今雨谁相过,地主春风独见容”一句,诗人通过描绘时雨蒙蒙的场景,表现出他对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地主在春风得意中自得其乐,似乎与普通人无关,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冷漠与隔阂。

接着,诗人提出“取友肯遗沮桀溺”,在朋友之间是否愿意抛弃沮丧和功名的期待,表现出对世俗功利的反思和对真挚友谊的渴望。最后一句“因拆诗筒一点浓”则是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表达了他在无奈中寻找乐趣的心态。

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与对社会的批判,情感真挚而细腻,值得深入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抗归田疏几封:表达了诗人多次上书请求归隐的决心。
  2. 天高殊未察微悰:感叹外界对自己苦闷的无动于衷。
  3. 时人今雨谁相过:感受到人际关系的疏离。
  4. 地主春风独见容:描绘富人的得意与普通人的无奈。
  5. 取友肯遗沮桀溺: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渴望真诚。
  6. 论功不下弃勾龙:对功名利禄的看淡。
  7. 眉间黄色元无事:隐喻内心的忧虑并没有实质性的原因。
  8. 因拆诗筒一点浓:寻找写作的乐趣,表达内心的抒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春风”比喻富人的得意。
  • 对仗:如“沮桀溺”与“勾龙”形成对照,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折射出时代的冷漠和个人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田:象征着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天高:隐喻外界的冷漠。
  • 春风:象征富人的得意与世态炎凉。
  • 诗筒:象征着诗人的创作与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曾几次上书请求什么?

    • A. 归隐田园
    • B. 改善民生
    • C. 提升官职
    • D. 传授诗歌
  2. “天高殊未察微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幸福
    • B. 忧伤
    • C. 愤怒
    • D. 期待
  3. 诗中提到的“地主春风”指的是什么?

    • A. 贫穷
    • B. 富人的得意
    • C. 自然景色
    • D. 诗人的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又和六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反映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显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刘克庄则更突出社会的冷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 《刘克庄诗文集》:包含刘克庄的全部诗文及其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