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人洞中咏》
时间: 2025-01-10 22:3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越人洞中咏 于鹄 〔唐代〕
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 年年山下人,长见骑白龙。 洞门黑无底,日夜唯雷风。 清斋将入时,戴星兼抱松。 石径阴且寒,地响知远钟。 似行山林外,闻叶履声重。 低碍更俯身,渐远昼夜同。 时时白蝙蝠,飞入茅衣中。 行久路转窄,静闻水淙淙。 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
白话文翻译
扁鹊得到仙人指点的地方,传说是在西南的山峰。 每年山下的人,常常看到他骑着白龙。 洞口深邃黑暗,日夜只有雷声和风声。 准备进入洞中时,头顶星辰,怀抱松树。 石径阴暗且寒冷,远处钟声传来。 仿佛行走在山林之外,听到树叶摩擦的沉重声响。 遇到低矮的障碍物,需要俯身通过,渐渐地昼夜变得相同。 不时地有白色的蝙蝠,飞入茅草编织的衣服中。 走了很久,路变得越来越窄,静静地听到水流的声音。 只希望能遇到一个人,自己就能到达朝天宫。
注释
- 扁鹊:古代著名的医家,传说中得道成仙。
- 西南峰:指传说中扁鹊得道的地方。
- 戴星兼抱松:形容在夜晚进入洞中,头顶星辰,怀抱松树。
- 石径阴且寒:形容洞中的道路阴暗且寒冷。
- 地响知远钟:通过地面的回响知道远处有钟声。
- 低碍更俯身:遇到低矮的障碍物,需要俯身通过。
- 渐远昼夜同:形容洞中光线昏暗,昼夜不分。
- 白蝙蝠:洞中常见的动物。
- 水淙淙:形容水流的声音。
- 朝天宫:传说中的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扁鹊得道成仙的传说的向往,通过想象扁鹊在洞中的情景,表达了对仙境的渴望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扁鹊得道成仙传说的向往。诗中,“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开篇即点明了主题,随后通过“洞门黑无底,日夜唯雷风”等句,描绘了洞中的神秘与幽深。诗人运用“戴星兼抱松”、“石径阴且寒”等具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最后,“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开篇点明主题,扁鹊得道的地方传说在西南的山峰。
- 年年山下人,长见骑白龙:传说中扁鹊骑白龙的情景,增添神秘色彩。
- 洞门黑无底,日夜唯雷风:描绘洞中的深邃与神秘,日夜只有雷声和风声。
- 清斋将入时,戴星兼抱松:准备进入洞中时,头顶星辰,怀抱松树,形象生动。
- 石径阴且寒,地响知远钟:洞中的道路阴暗且寒冷,远处钟声传来。
- 似行山林外,闻叶履声重:仿佛行走在山林之外,听到树叶摩擦的沉重声响。
- 低碍更俯身,渐远昼夜同:遇到低矮的障碍物,需要俯身通过,渐渐地昼夜变得相同。
- 时时白蝙蝠,飞入茅衣中:洞中常见的白色蝙蝠,飞入茅草编织的衣服中。
- 行久路转窄,静闻水淙淙:走了很久,路变得越来越窄,静静地听到水流的声音。
- 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表达了对仙境的渴望,希望能遇到一个人,自己就能到达朝天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洞门黑无底”比喻洞的深邃。
- 拟人:如“戴星兼抱松”拟人化地描绘进入洞中的情景。
- 对仗:如“石径阴且寒,地响知远钟”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扁鹊得道成仙传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鹊:古代医家,象征着得道成仙。
- 西南峰:传说中扁鹊得道的地方,象征着神秘与超脱。
- 洞门黑无底:象征着深邃与神秘。
- 戴星兼抱松:象征着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亲近。
- 石径阴且寒:象征着洞中的幽暗与寒冷。
- 白蝙蝠:象征着洞中的神秘生物。
- 水淙淙:象征着洞中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扁鹊”是指: A. 古代医家 B. 古代诗人 C. 古代将军 D. 古代画家
-
“洞门黑无底”描绘的是: A. 洞的深邃 B. 洞的明亮 C. 洞的狭窄 D. 洞的宽阔
-
“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表达了诗人: A. 对现实的失望 B. 对仙境的向往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故乡的怀念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描绘了对仙境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于鹄《秦越人洞中咏》:两者都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于鹄的诗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