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唐大夫让节归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

时间: 2025-01-11 01:42:33

年老功成乞罢兵,玉阶匍匐进双旌。

朱门鸳瓦为仙观,

白领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样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唐大夫让节归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

年老功成乞罢兵,玉阶匍匐进双旌。 朱门鸳瓦为仙观,白领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样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

白话文翻译

年老功成请求罢兵,在玉阶上匍匐前进献双旌。 朱门鸳瓦的仙观,白领狐裘的人离开帝城。 侍女不再梳官样髻,蕃童新改了道家名。 到时在春泉里浸发,仍梦见红楼中的箫管声。

注释

  • 年老功成乞罢兵:指唐大夫年老功成,请求退休不再参与军事。
  • 玉阶匍匐进双旌:玉阶,指宫廷的台阶;匍匐,表示恭敬;双旌,指双重的旌旗,象征高官。
  • 朱门鸳瓦为仙观:朱门,指富贵人家的红门;鸳瓦,指成对的瓦片;仙观,指道观。
  • 白领狐裘出帝城:白领,指官员的服饰;狐裘,指贵重的皮衣;帝城,指京城。
  • 侍女休梳官样髻:侍女不再梳官员家中的发型。
  • 蕃童新改道家名:蕃童,指外族的儿童;道家名,指道教的名字。
  • 到时浸发春泉里:到时,指将来;浸发,指沐浴。
  • 犹梦红楼箫管声:红楼,指富贵人家的楼阁;箫管声,指音乐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送别唐大夫(或唐中丞)入道归山的诗。唐大夫在年老功成后选择退休,离开官场,进入道教修行。诗中描绘了唐大夫离开官场的场景,以及他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唐大夫离开官场的场景,展现了他的身份转变和对过去生活的留恋。诗中“年老功成乞罢兵”一句,表达了唐大夫年老功成后的退休愿望,而“玉阶匍匐进双旌”则描绘了他离开官场的恭敬姿态。后文通过“朱门鸳瓦为仙观”和“白领狐裘出帝城”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身份转变和对过去生活的告别。最后两句“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留恋,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情感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老功成乞罢兵:表达了唐大夫年老功成后的退休愿望。
  2. 玉阶匍匐进双旌:描绘了他离开官场的恭敬姿态。
  3. 朱门鸳瓦为仙观:强调了他的身份转变和对过去生活的告别。
  4. 白领狐裘出帝城:进一步描绘了他离开官场的场景。
  5. 侍女休梳官样髻:表达了侍女不再跟随他过官场生活。
  6. 蕃童新改道家名:表达了蕃童跟随他进入道教修行。
  7. 到时浸发春泉里: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
  8. 犹梦红楼箫管声:表达了他对过去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朱门鸳瓦为仙观”中的“朱门鸳瓦”比喻富贵人家的建筑,而“仙观”则比喻道观。
  • 对仗:如“玉阶匍匐进双旌”中的“玉阶”与“双旌”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唐大夫年老功成后的退休愿望,以及他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描绘他离开官场的场景和身份转变,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阶:象征宫廷和权力。
  • 双旌:象征高官和权力。
  • 朱门鸳瓦:象征富贵人家的建筑。
  • 仙观:象征道教修行的地方。
  • 白领狐裘:象征官员的服饰和身份。
  • 帝城:象征京城和权力中心。
  • 春泉:象征清新和未来。
  • 红楼:象征富贵人家的楼阁。
  • 箫管声:象征音乐和过去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阶匍匐进双旌”中的“玉阶”象征什么? A. 宫廷和权力 B. 道教修行的地方 C. 富贵人家的建筑 D. 京城和权力中心

  2. 诗中“朱门鸳瓦为仙观”中的“仙观”象征什么? A. 宫廷和权力 B. 道教修行的地方 C. 富贵人家的建筑 D. 京城和权力中心

  3. 诗中“犹梦红楼箫管声”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憧憬 B. 对过去的留恋 C. 对官场的厌恶 D. 对道教的向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与本诗的送别主题相近。
  • 李白《送友人入蜀》:表达了送别友人入蜀的情感,与本诗的送别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别》与本诗对比,两者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王维的诗更加简洁含蓄,而本诗则更加具体描绘了场景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