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孩子》

时间: 2025-01-10 19:18:17

年长始一男,心亦颇自娱。

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

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

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

婴孩无哭仪,礼经不可逾。

亲戚相问时,抑悲空叹吁。

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

静思益伤情,畏老为独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悼孩子 于鹄 〔唐代〕 年长始一男,心亦颇自娱。 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 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 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 婴孩无哭仪,礼经不可逾。 亲戚相问时,抑悲空叹吁。 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 静思益伤情,畏老为独夫。

白话文翻译: 年纪大了才有了一个男孩,心中也颇感自得。 他出生不到一岁,就突然离世。 裸体送葬,没有穿衣服,埋葬在街道中央。 乳母抱着他出门,亲生的母亲也跟着呼唤。 婴儿没有哭泣的仪式,礼仪经典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亲戚们相互询问时,只能压抑悲伤,空自叹息。 襁褓还在旧床上,每次看到都犹豫不前。 静静地思考,更加伤感,害怕老去成为孤独的人。

注释:

  • 年长始一男:指作者年纪较大时才有了第一个男孩。
  • 心亦颇自娱:心中感到相当的满足和快乐。
  • 生来岁未周:孩子出生不到一岁。
  • 奄然却归无:突然去世。
  • 裸送不以衣:指孩子裸体下葬,没有穿衣服。
  • 瘗埋于中衢:埋葬在街道中央。
  • 乳母抱出门:乳母抱着孩子出门。
  • 所生亦随呼:亲生的母亲也跟着呼唤。
  • 婴孩无哭仪:婴儿没有哭泣的仪式。
  • 礼经不可逾:礼仪经典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 亲戚相问时:亲戚们相互询问时。
  • 抑悲空叹吁:压抑悲伤,空自叹息。
  • 襁褓在旧床:孩子的襁褓还在旧床上。
  • 每见立踟蹰:每次看到都犹豫不前。
  • 静思益伤情:静静地思考,更加伤感。
  • 畏老为独夫:害怕老去成为孤独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这首诗是他在晚年失去幼子后的悲痛之作,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家庭和子嗣的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晚年失去幼子后所作,表达了他对幼子早逝的深切悲痛和对老年的孤独恐惧。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幼子早逝的悲痛和对老年的孤独恐惧。诗中,“年长始一男”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珍视,也暗示了老年得子的不易。“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则直接描绘了幼子的早逝,令人心痛。诗中的“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描绘了简陋的葬礼,更加深了悲痛的氛围。最后几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孤独终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长始一男”:表达了作者老年得子的喜悦。
  2. “心亦颇自娱”:心中的满足和快乐。
  3. “生来岁未周”:孩子出生不到一岁。
  4. “奄然却归无”:突然去世,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悲痛。
  5. “裸送不以衣”:简陋的葬礼,加深了悲痛。
  6. “瘗埋于中衢”:埋葬在街道中央,可能是当时的习俗。
  7. “乳母抱出门”:乳母抱着孩子出门,亲生的母亲也跟着呼唤。
  8. “婴孩无哭仪”:婴儿没有哭泣的仪式,礼仪经典中没有这样的规定。
  9. “亲戚相问时”:亲戚们相互询问时,只能压抑悲伤,空自叹息。
  10. “襁褓在旧床”:孩子的襁褓还在旧床上,每次看到都犹豫不前。
  11. “静思益伤情”:静静地思考,更加伤感。
  12. “畏老为独夫”:害怕老去成为孤独的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年长始一男”与“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悲痛。
  • 象征:“裸送不以衣”象征了葬礼的简陋和悲凉。
  • 排比:“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通过排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悲痛和孤独。作者通过描述幼子的早逝和简陋的葬礼,表达了对幼子的深切悲痛。同时,通过对老年的恐惧,表达了对自己未来孤独生活的担忧。

意象分析:

  • “裸送不以衣”:象征了葬礼的简陋和悲凉。
  • “瘗埋于中衢”:埋葬在街道中央,可能是当时的习俗,也增加了悲凉的氛围。
  • “襁褓在旧床”:象征了孩子的存在和逝去,增加了悲痛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于鹄 D. 王维 答案:C

  2. 诗中提到的孩子去世时多大? A. 一岁 B. 不到一岁 C. 两岁 D. 三岁 答案:B

  3. 诗中的“裸送不以衣”指的是什么? A. 孩子穿着衣服下葬 B. 孩子裸体下葬 C. 孩子穿着简陋的衣服下葬 D. 孩子穿着华丽的衣服下葬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石壕吏》: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子嗣的重视。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悲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石壕吏》与于鹄的《悼孩子》: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子嗣的重视,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这首诗及其他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选》:收录了多首唐代诗歌,包括于鹄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