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帘波,分赋》
时间: 2025-04-27 06:19: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作者:冒广生
湘烟潇月,碧濛濛无际。
罨画红楼远疑睡。
荡微芒千叠浸透苍苔。
浑不管凉到袜罗尖未。
玉绳低转处,星漂云流,
丁字前头眼儿媚。
试卷望秋河天上人间,
祗相隔盈盈无几。
倘吹得天风佩环来,
便猜作前身洛川仙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湘江烟雾缭绕、月色朦胧的美丽景象,远处的红楼似乎在沉睡。波光荡漾,千层微光浸透了青苔,不在乎凉意是否渗透了袜子的尖端。在玉绳低垂的地方,星星漂浮,云彩流动,丁字路口的眼神显得娇媚。试着向空中眺望秋河,天上人间似乎只相隔不远。如果天风能将佩环吹来,便会猜测她是前身的洛川仙子。
注释
- 湘烟:指湘江的烟雾,具有诗意的氛围。
- 罨画红楼:犹如画中的红楼,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 荡微芒:波光荡漾,微光闪烁。
- 袜罗尖:指袜子的尖端,形容凉意。
- 玉绳:比喻星星的光芒或天上的仙女。
- 洛川:指洛水,传说中的仙女居所,寓意美丽的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冒广生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写自然景色和人间情感,融汇了传统文化与个人体验。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夜的湘江边所作,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洞仙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湘江的烟雾缭绕,月光如洗,构成了一幅静谧而迷人的画面。诗中的“罨画红楼”隐喻着一种梦幻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让人在想象中感受到一丝宁静。微风轻拂,波光粼粼,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的美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充满了清新脱俗的韵味。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倘吹得天风佩环来”,将意象与情感结合,表达了对理想中仙子般女子的渴望。这种超越现实的幻想,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令人沉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烟潇月,碧濛濛无际:描绘湘江的烟雾和月光,展现自然的辽阔与朦胧。
- 罨画红楼远疑睡:远处的红楼像是画中景象,让人产生沉睡的幻想。
- 荡微芒千叠浸透苍苔:微光荡漾,青苔被光芒浸透,形成美丽的景象。
- 浑不管凉到袜罗尖未:诗人不在乎凉意是否渗透袜尖,表现出无忧无虑的心态。
- 玉绳低转处,星漂云流:描绘星星和云彩的流动,富有动感。
- 丁字前头眼儿媚:丁字路口的眼神显得娇媚,暗示人间的美好。
- 试卷望秋河天上人间:试着向空中眺望,感受到天上人间的距离。
- 祗相隔盈盈无几:表明天上人间似乎只有一线之隔。
- 倘吹得天风佩环来:幻想如果能听到佩环的声音,暗示美好生活的可能。
- 便猜作前身洛川仙子:将美丽的女子比作洛川仙子,表达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罨画红楼”,将红楼比作画,富有艺术感。
- 拟人:如“星漂云流”,赋予星星和云彩以生命,增强了动态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和意象上都表现出对称的美感,如“湘烟潇月”。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烟:象征着自然的神秘和美好。
- 红楼:代表着理想的生活或梦境。
- 微芒:象征着希望和美丽。
- 洛川:代表着美丽的女性和理想化的情感。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画面,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楼”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画中的建筑
B. 诗人的家
C. 远方的山
D. 生活的烦恼 -
“倘吹得天风佩环来”中的“佩环”指的是什么? A. 风铃
B. 美丽的女子
C. 仙子的装饰
D. 音乐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理想生活和美好情感
C. 权力
D. 旅行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冒广生的《洞仙歌》和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描绘了自然的美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但冒广生更侧重于细腻意象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幻想,而李白则表现出对孤独与人生哲理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