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见孤桐诗》
时间: 2025-01-26 03:13: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
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
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浮。
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
昏明积若思。昼夜叫哀禽。
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
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
幸愿见雕斵。为君堂上琴。
白话文翻译:
这棵梧桐树生长在石缝之中,根部在寒冷的阴影里孤独地扎根。树上依靠着崩塌的山势,树下则有深邃的洞穴。奔流的泉水在冬天激射而出,雾雨在夏天漂浮。虽然还未到霜降,树叶却已开始凋零,尽管没有风,树枝也自顾自地吟唱。昏暗与明亮交替,正如思念在积累,白天黑夜都在呼唤哀伤的鸟儿。被遗弃的妾身望着远方掩面而泣,追随的臣子则对心事感到无奈。即使用此来安慰困境,悲凉的情感依然无法放任。只希望能见到那雕刻出的琴,为君在堂上演奏。
注释:
字词注释:
- 孤桐:孤独的梧桐树,象征孤独。
- 寒阴:寒冷而阴暗的环境。
- 崩岸:崩裂的岸边,指山体的崩塌。
- 奔泉:急流的泉水。
- 昏明:昏暗与明亮的交替。
- 抚心:安抚心绪。
- 雕斵:雕刻的乐器,指琴。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孤桐”象征着孤独和清高,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孤独感与高洁的理想。梧桐树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高洁的品性、孤独的情感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464年-约514年),字明远,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他的诗歌风格受到魏晋风骨的影响,常以豪放、清新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鲍照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出对个人孤独与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山行见孤桐诗》通过描绘孤独的梧桐树,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伤的氛围。诗中生动的自然描写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孤桐树生于丛石之间,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孤立与坚韧。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梧桐树周围的自然景象,包括奔泉、雾雨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情感表达,尤其是“弃妾望掩泪”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失落与孤独的深切感受。
诗中多次提到的“哀禽”、“抚心”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悲凉与无奈。在这首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还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鲍照通过孤桐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高洁的追求与对命运的不屈,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桐生丛石里。
梧桐树生长在石缝之间,暗示了其生长环境的恶劣和孤独。 -
根孤地寒阴。
根在寒冷的阴影中,表现了孤独和艰难的生存状态。 -
上倚崩岸势。
梧桐树依靠着崩塌的山势,暗示着环境的险恶。 -
下带洞阿深。
树下有深邃的洞穴,增添了神秘感。 -
奔泉冬激射。
冬天奔流的泉水激射而出,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
雾雨夏霖浮。
夏天的雾雨飘浮,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 -
未霜叶已肃。
虽然还未到霜降,树叶已经开始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不风条自吟。
没有风,树枝自顾自地吟唱,表现了孤独的自我安慰。 -
昏明积若思。
昏暗与明亮交替,正如思念在不断积累。 -
昼夜叫哀禽。
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哀伤的鸟儿在鸣叫,映衬出内心的悲凉。 -
弃妾望掩泪。
被遗弃的妾身望着远方,掩面而泣,传达了对失去的无奈。 -
逐臣对抚心。
追随的臣子感到内心的无奈与不安。 -
虽以慰单危。
即使用这种方式来安慰孤独的处境。 -
悲凉不可任。
悲凉的情感是无法任由其发展的。 -
幸愿见雕斵。
希望能见到雕刻的琴,象征着对艺术的追求。 -
为君堂上琴。
为君在堂上演奏,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桐生丛石里”比喻孤独的处境。
- 拟人:树枝“自吟”,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昏明积若思”与“昼夜叫哀禽”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孤独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与命运的无奈。通过对孤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渴望高洁孤傲的心志,尽管身处困境,仍然希望能以琴声抚慰心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桐:象征孤独、清高。
- 寒阴:代表艰难的环境。
- 奔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力量。
- 哀禽:象征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梧桐树
B. 溪水
C. 哀禽
D. 雾雨 -
“弃妾望掩泪”中“妾”指代什么? A. 朋友
B. 亲人
C. 被遗弃的情感
D. 不幸的命运 -
诗中提到的“雕斵”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艺术形式
C. 一种植物
D. 一种景象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孤独与思乡之情的诗作。
- 《登高》王之涣: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诗篇。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岑参:描绘孤独的夜泊情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登鹳雀楼》王之涣:虽同为咏物,但更偏向于壮阔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鲍照诗选》
- 《南北朝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