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居士联句
原文展示:
桥磴支吾辙。篁路拂轻鞍。三尹无喜色。一适或垂竿。
白话文翻译:
桥梁和石阶相互交错,车辙模糊不清。竹林小路轻拂着马鞍。三位官员面无表情,只有一位适时垂下钓竿。
注释:
字词注释:
- 桥磴:桥和石阶。
- 支吾:互相支撑,交错。
- 辙:车轮留下的痕迹。
- 篁路:竹林小道。
- 轻鞍:轻便的马鞍。
- 三尹:指三位官员。
- 无喜色:面无喜色,没有快乐的表情。
- 垂竿:指钓鱼时放下钓竿。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荆州”是指三国时期的重要地区,张使君和李居士可能是当时的知名人物。此处的联句表达了诗人与当时风景及人事的互动,折射出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464年-约518年),字明远,号少游,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乐府,作品情感细腻,风格多样,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生活景象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正值鲍照生活动荡的年代,政治局势不稳,诗中情景描绘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冷淡、官场的沉闷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冷清的环境,桥与石阶的交错象征着生活的复杂与不易,而“无喜色”的三位官员则反映了当时政界的沉闷与无趣。与其说这是对景物的描写,不如说是对人情世故的感悟。诗中“轻鞍”与“垂竿”的描写,给人以轻松自在的感觉,似乎在呼应着诗人内心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但又被现实的沉重所压制。
整首诗在语句的对仗与节奏上也展现了鲍照的诗歌才华,读来韵律感十足,却又不失哀愁,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美。通过自然的描绘,诗人传达出对社会冷漠的失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仿佛在问:在这样一个沉寂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还有多少温情可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桥磴支吾辙:描绘了桥和石阶交错的情景,隐喻生活的复杂。
- 篁路拂轻鞍:竹林小路轻轻拂动马鞍,体现出一种悠闲的自然状态。
- 三尹无喜色:三位官员面无表情,反映出政界的冷漠与无趣。
- 一适或垂竿:只有一位官员适时钓鱼,暗示他对生活的某种逃避或追求闲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桥磴支吾辙”和“篁路拂轻鞍”,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象征:桥、竹路、官员等意象各具象征意义,反映出社会的状态与人情的冷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世间冷漠的感叹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桥:象征人际关系的联系与沟通。
- 竹路:象征自然与闲适,反映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三尹:象征官场的沉闷与冷漠。
- 钓竿:象征追求闲适与放逐烦恼的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桥磴支吾辙”意指什么? A. 生活的简单 B. 生活的复杂
C. 生活的美好 D. 生活的孤独 -
“三尹无喜色”中“三尹”指的是谁? A. 三位诗人 B. 三位官员
C. 三位农民 D. 三位商人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由的向往 B. 对生活的热爱
C. 对社会的感叹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鲍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对社会冷漠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的孤独与历史的沉重。两者在意境上虽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和情感触动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鲍照诗文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