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1:35:21

清霜凋百草,亦令脆者坚。

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

玄德髀肉生,重耳十九年。

一为三国雄,一称五霸贤。

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至今巴蜀人,叹息后主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怀 其二 杨基 〔明代〕 清霜凋百草,亦令脆者坚。 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 玄德髀肉生,重耳十九年。 一为三国雄,一称五霸贤。 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至今巴蜀人,叹息后主禅。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霜降使各种草木凋零,但也使得脆弱的变得坚强。 士人如果没有经历患难,智慧和谋略怎能完全成熟? 刘备因久坐而生髀肉,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 一个成为三国的英雄,一个被称为五霸的贤人。 如果连豆麦都分辨不清,怎能掌握大权? 直到今天,巴蜀的人们还在叹息后主刘禅的无能。

注释:

  • 清霜:秋天的霜。
  • 凋:使凋零。
  • 脆者坚:脆弱的变得坚强。
  • 士:士人,指有才能的人。
  • 智虑:智慧和谋略。
  • 玄德:刘备的字。
  • 髀肉生:因久坐而生赘肉。
  • 重耳:晋文公的名字,他在外流亡十九年。
  • 三国雄:指刘备成为三国之一的蜀汉的君主。
  • 五霸贤:指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苟:如果。
  • 辨菽麦:分辨豆和麦,比喻分辨是非。
  • 揽大权:掌握大权。
  • 巴蜀人:指居住在巴蜀地区的人。
  • 后主禅:指蜀汉后主刘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成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成熟的普遍认识。诗中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强调了经历患难对于士人成长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霜使百草凋零的意象,引出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和谋略的成熟。诗中提到刘备和晋文公的典故,强调了经历艰难困苦对于成就伟业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比刘禅的无能,进一步强调了分辨是非和掌握大权的能力是士人必须具备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霜凋百草,亦令脆者坚。——秋霜使百草凋零,但也使得脆弱的变得坚强。
  2. 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士人如果没有经历患难,智慧和谋略怎能完全成熟?
  3. 玄德髀肉生,重耳十九年。——刘备因久坐而生髀肉,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
  4. 一为三国雄,一称五霸贤。——一个成为三国的英雄,一个被称为五霸的贤人。
  5. 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如果连豆麦都分辨不清,怎能掌握大权?
  6. 至今巴蜀人,叹息后主禅。——直到今天,巴蜀的人们还在叹息后主刘禅的无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霜使百草凋零的比喻,说明经历患难可以使士人变得坚强。
  • 典故:引用刘备和晋文公的典故,强调经历患难对于士人成长的重要性。
  • 对比:通过对比刘禅的无能,强调士人必须具备分辨是非和掌握大权的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和谋略的成熟。通过历史典故和对比手法,诗中表达了经历艰难困苦对于士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分辨是非和掌握大权的能力是士人必须具备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霜:秋天的霜,象征着艰难困苦。
  • 百草:各种草木,象征着士人。
  • 脆者坚:脆弱的变得坚强,象征着士人在经历患难后变得坚强。
  • 髀肉生:因久坐而生赘肉,象征着刘备的艰难经历。
  • 重耳十九年: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象征着经历艰难困苦。
  • 巴蜀人:居住在巴蜀地区的人,象征着对刘禅无能的叹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玄德”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重耳”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答案:A

  3. 诗中“苟不辨菽麦”的意思是? A. 如果连豆麦都分辨不清 B. 如果连豆麦都分辨得清 C. 如果连豆麦都不种 D. 如果连豆麦都不吃 答案:A

  4. 诗中提到的“后主禅”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刘禅 B. 刘表 C. 刘璋 D. 刘邦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通过登高望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经历的感慨。
  • 李白的《行路难》:通过行路难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杨基的《感怀 其二》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但杨基的诗更侧重于士人经历患难后的成长,而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杨基的《感怀 其二》与李白的《行路难》: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但杨基的诗更侧重于士人经历患难后的成长,而李白的诗更侧重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诗作,可以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
  • 《诗经注析》: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注释和解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