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丁已寒食》

时间: 2025-01-11 06:15:24

饧箫声里逢寒食,花映重帘。

柳插高檐。

芳草萋萋绿似烟。

踏青怕上西湖路,莺语堤边。

鹃泣山前。

麦饭家家扫墓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丁已寒食
作者:陈嘉 〔清代〕

饧箫声里逢寒食,花映重帘。
柳插高檐。芳草萋萋绿似烟。
踏青怕上西湖路,莺语堤边。
鹃泣山前。麦饭家家扫墓田。


白话文翻译:

在甜腻的箫声中迎来寒食节,花影映入重重的帘子。
柳枝插在高高的屋檐上,芳草茂盛,绿得像烟雾一样。
踏青时却害怕走上西湖的路,听见黄莺在堤边鸣叫。
杜鹃在山前悲鸣,家家户户正在扫墓祭田。


注释:

字词注释:

  • 饧(táng):一种甜食,通常指用糖制作的食品。
  • 箫声:指箫的音乐声,给人一种悠扬的感觉。
  •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祭祖的节日,通常在清明前。
  • 芳草萋萋:形容青草茂盛的样子。
  • 踏青:指春天时外出游玩的活动。
  • 西湖路:西湖是名胜,常用作春游的目的地。
  • 鹃泣:杜鹃鸟鸣叫,常与悲伤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 麦饭:指用麦子做的饭,通常是在扫墓时的祭品。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为了纪念介之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一天,古人禁止生火做饭,通常以冷食为主。
  • 扫墓:在寒食和清明节期间,扫墓是为了祭奠先人,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嘉,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常与节日、风俗紧密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寒食节前后,结合春天的气息与悼念先人的传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亲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 丁已寒食》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春日的美好与寒食节的传统。诗中开头的“饧箫声里逢寒食”,营造出一种悠扬的氛围,给人以宁静的感受,而“花映重帘”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生机。

在描写中,柳条插在高檐上,芳草如烟,表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此时节的踏青活动让人兴奋,但“踏青怕上西湖路”一句,则透露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忧虑。作者对美丽景色的向往与对悲伤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在节日欢庆时所隐含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鹃泣山前,麦饭家家扫墓田”,将个人情感与传统习俗紧密相连,表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整首诗在充满春意的背景下,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饧箫声里逢寒食:在温暖的箫声中迎来了寒食节,表现出欢快的节日氛围。
  2. 花映重帘:花的影子映在厚重的帘子上,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3. 柳插高檐:柳条插在高檐上,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4. 芳草萋萋绿似烟:青草茂盛,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
  5. 踏青怕上西湖路:尽管想要踏青,但却害怕走到西湖,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矛盾。
  6. 莺语堤边:黄莺在堤边歌唱,增添了春日的声音。
  7. 鹃泣山前:杜鹃在山前悲鸣,与节日气氛形成对比。
  8. 麦饭家家扫墓田:各家各户在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芳草萋萋绿似烟”,将草的颜色比作烟,形象生动。
  • 拟人:如“莺语”、“鹃泣”,赋予鸟类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如“柳插高檐”和“麦饭家家”,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色与寒食节的习俗,表现了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在欢庆与哀悼之间,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与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箫声:象征着节日的欢乐与宁静。
  •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象征着春天的再生与希望。
  • 芳草:代表自然的繁荣与生命的延续。
  • 鹃与莺:分别象征着哀伤与快乐,反映出情感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食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A. 赏花
    B. 扫墓
    C. 游玩

  2. 诗中“芳草萋萋绿似烟”意思是: A. 草的颜色像烟一样绿色
    B. 草的颜色很暗
    C. 草的颜色很枯黄

  3. 诗中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哀伤
    C.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诗作,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对国家的思念。
  • 《清明》:杜甫的另一首诗,描绘清明节的扫墓场景。

诗词对比:

  • 《清明》与《采桑子 丁已寒食》的对比:两首诗都涉及扫墓与祭祖,但《清明》更为直白地反映了对逝者的哀思,而《采桑子 丁已寒食》则巧妙地融合了春日的美景与节日的思考,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清代诗人传》
  3. 《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