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

时间: 2025-01-11 01:36:50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

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

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

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
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
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
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白话文翻译:

从前有个住在河边的老人,谁能知道他是隐士还是仙人呢?
他的名字至今无人知晓,只有这些诗句在世间流传。
他的身影因沉静而模糊,所说的话却仍然有深意。
那精灵究竟去往何处,只有这座庙宇依旧存在。
道理在于悠长的天命,风云变化带来智慧的篇章。
从此化育天下,清净的境地又从何而来呢?

注释:

  • 昔者:从前,过去。
  • :老人。
  • 隐与仙:这里指的是隐士或仙人,表示其身份的神秘。
  • 章句:指诗句,这里意指流传下来的文句。
  • 坐忘晦:坐忘是道教的修炼状态,暗指无为而治,晦是隐晦、模糊。
  • 精灵:指神灵或精怪。
  • 祠宇:庙宇,这里指供奉神明的地方。
  • 纡宸眷:道理深远,天命的眷顾。
  • 睿篇:智慧的篇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字子容,号晨昏,晚号望海,曾任宰相。他的诗风清新俊逸,擅长五言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是张九龄为配合朝廷的旨意而作,仿佛是在纪念河边的庙宇与隐士文化。此诗在时代背景中反映了道教思想和隐士文化的影响,表明了对于清净、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神秘老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和道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诗的开头以“昔者河边叟”引入,瞬间带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气氛,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接着,诗人通过对老人的身份的探讨,引发人们对世俗名利的思考,强调了真正的智慧与名声并无必然联系。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此句中提到的“坐忘”乃是道教的修炼状态,暗示一种对物质世界的超脱。接下来的“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则通过庙宇的存在,象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寄托。整首诗的结构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与隐士生活的赞美,也有对世间纷扰的淡然。

最后两句“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则进一步升华主题,强调了道理的深远与变化,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真正的智慧与清净,常常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显得稀缺而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者河边叟:引入故事背景,设定场景。
  2. 谁知隐与仙:提出问题,强调身份的神秘性。
  3. 姓名终不识:暗示此人无人知晓。
  4. 章句此空传:流传下来的只是诗句。
  5. 迹为坐忘晦:强调其生活状态的超脱。
  6. 言犹强著诠:即便隐士言辞仍有深意。
  7. 精灵竟何所:对更高存在的思考。
  8. 祠宇独依然:庙宇作为精神寄托,依旧存在。
  9. 道在纇宸眷:探讨道理的深远。
  10. 风行动睿篇:描述变化与智慧。
  11. 从兹化天下:愿意化育众生。
  12. 清净复何先:对清净境界的追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人与隐士、仙人相提并论,体现其超凡脱俗。
  • 对仗:如“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增加音韵美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智慧,增添诗的哲理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表达了追求清净和智慧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边:象征自然与宁静。
  • :代表智慧和超脱。
  • 精灵:隐喻深奥的道理。
  • 庙宇:象征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河边叟”指的是哪个身份?

    • A. 隐士
    • B. 仙人
    • C. 老人
    • D. 以上皆可
  2. 诗中提到的“精灵”指的是什么?

    • A. 神灵
    • B. 精怪
    • C. 智慧
    • D. 以上皆可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世俗的追求
    •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C. 对功名的渴望
    •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1. D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张九龄 vs. 王维: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描写及哲理思考上有相似之处,王维的诗更注重山水的描绘,而张九龄则更多地探讨隐士与道理。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张九龄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