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还乡示诸弟》
时间: 2025-01-10 23:1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发还乡示诸弟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岁阳亦颓止,林意日萧瑟。
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
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
负德良不赀,输诚靡所惜。
一木逢厦构,纤尘愿山益。
无力主君恩,宁利客卿璧。
去去荣归养,怃然叹行役。
白话文翻译
时光飞逝,阳光也渐渐消逝,树林的景象日益萧条。
在这样的时刻,何必再与他人交往,自己却像一个流浪者。
至亲至爱的人,谁能够舍弃?名利的压力来得如此迫切。
虽然我没有什么德行,但我诚心相待却也不吝惜。
一棵树遇到屋檐,期盼着能增加些许山间的尘埃。
我无力去主宰君王的恩宠,宁愿将利益交给客卿们。
离开,回归故乡生活,心中不禁叹息这行旅的辛苦。
注释
- 颓止: 意为消逝、衰退。
- 萧瑟: 形容景象凄凉、寂寞。
- 云胡: 何必;为什么。
- 缅迈: 形容对往昔的怀恋、思念。
- 负德: 指没有品德、名声。
- 靡所惜: 不在乎、不怜惜。
- 逢厦构: 遇到遮蔽的地方。
- 纤尘: 微小的尘埃。
- 宁利: 宁愿追求利益。
- 怃然: 迷惘、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平甫,唐代著名政治家及诗人。其一生历任多职,曾为宰相,以清白之名著称,诗风典雅、情感真挚。他的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政治理想及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九龄即将回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名利官场的无奈与感慨。诗中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在岁月流逝、人生变化的背景下,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诗歌鉴赏
《将发还乡示诸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面临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的开头用“岁阳亦颓止”引入,给人一种沉重的时光感,接着“林意日萧瑟”则进一步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仿佛在预示着人生的悲哀。接下来的“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在名利与亲情之间感到无奈和焦虑。
“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一句,深刻揭示了在仕途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名利的诱惑让人难以割舍至爱,充满了无奈与苦涩。诗人虽然自觉“负德良不赀”,却仍然愿意“输诚靡所惜”,体现出他对真诚待人的坚持与执着。
整首诗在思乡的情感中,夹杂着对名利纷争的反思与无奈,似乎在问: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是否失去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张九龄通过这种情感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他对人生深沉的思考以及对归乡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阳亦颓止: 说明时间的流逝,阳光也随之消逝,象征生命的短暂。
- 林意日萧瑟: 描述树林的景象,也反映诗人内心的凄凉。
- 云胡当此时: 质疑此刻为何要与他人交往,隐含孤独感。
- 至爱孰能舍: 亲情与名利的矛盾,表现出对亲情的珍视。
- 负德良不赀: 自谦没有德行,但仍愿意真诚待人。
- 输诚靡所惜: 体现出对真诚的坚持。
- 一木逢厦构: 暗示对庇护的渴望。
- 纤尘愿山益: 细小的希望,渴望能有所增加。
- 无力主君恩: 表达对权势的无奈。
- 宁利客卿璧: 宁愿把利益给其他人。
- 去去荣归养: 向往归乡的生活。
- 怃然叹行役: 对行旅的感叹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对比亲情与名利,突出诗人内心的冲突。
- 拟人: 描述自然景象时赋予其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隐喻: “岁阳”的消逝隐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名利的反思,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无奈与感慨。诗人在离别之际,既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真情与归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岁阳: 代表时间的流逝,象征生命的短暂。
- 林意: 反映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云胡: 质疑与反思,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 至爱: 代表亲情,象征着人际关系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岁阳亦颓止”中的“颓止”是什么意思? A. 消逝
B. 繁盛
C. 持续
D. 变幻 -
诗中提到的“至爱孰能舍”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A. 名利
B. 亲情
C. 仇恨
D. 友情 -
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点? A. “去去荣归养”
B. “云胡当此时”
C. “无力主君恩”
D. “负德良不赀”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别》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张九龄的诗更显内心的挣扎与沉重,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情。两者都涉及对离别的感慨,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