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尽城南漏,依微向曙天。
鸡鸣疏雨外,月落断钟前。
处世无良策,谋生欠薄田。
花时可行乐,底事犹愁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时分,听着城南的漏水声,微微向着即将升起的曙光。鸡鸣声在稀疏的雨声中响起,月亮在钟声响起的时刻悄然落下。在世间生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谋生的手段也总是薄弱不堪。虽然花开时节可以寻欢作乐,但心中仍然有无尽的愁苦,夜晚难以安眠。
注释:
- 漏:指漏水声,暗示时间的流逝。
- 疏雨:稀疏的雨,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薄田:贫瘠的土地,象征生活的困顿。
- 花时:花开的季节,代表着美好的时光。
典故解析:
“鸡鸣”与“月落”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象征着清晨的来临和时间的流逝。鸡鸣声常常被用来标志黎明的到来,而“断钟”则可能暗指时间的无情与匆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协,明代诗人,生于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诗风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枕上偶成》创作于一个清晨,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思索人生的苦短与无常,表达了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开篇“听尽城南漏”通过声音的描绘引出诗人的内心世界,透过细腻的观察,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接下来的“鸡鸣疏雨外,月落断钟前”,则在视觉上形成了清晨的静谧与动感的对比,既有自然的安宁,又暗含着时间的流动和生活的无奈。“处世无良策,谋生欠薄田”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力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最后一句“花时可行乐,底事犹愁眠”将诗人的情绪推向高潮,尽管身处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内心却依然充满忧愁,难以安宁。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快乐和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奈与悲伤,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尽城南漏:通过听水声表现时间的流逝,暗示夜的结束。
- 依微向曙天:微弱的朝光渐露,象征希望的到来。
- 鸡鸣疏雨外:鸡鸣声在稀疏的雨声中,描绘清晨的宁静。
- 月落断钟前:月亮的落下与钟声的响起,强调时间的无情。
- 处世无良策:对生活的无奈,暗示缺乏应对困境的良策。
- 谋生欠薄田:生计的艰难,反映了社会的贫困。
- 花时可行乐:虽然是美好的时光,但内心的忧虑依然存在。
- 底事犹愁眠:结尾以愁眠作结,强调心中不安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鸡鸣疏雨外,月落断钟前”,展现了诗的韵律美。
- 比喻:用“漏”象征时间的流逝,增强诗意的深度。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描绘了在美好的时光中依然存在的忧愁,传达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南漏:象征夜的结束和时间的流逝。
- 鸡鸣:标志着清晨,带来希望与新生。
- 月落:暗示时间的无情,反映出人生的短暂与变幻。
- 薄田:象征生计的艰难,体现社会的困顿。
- 花时:美好时光的象征,却与愁苦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听尽城南漏”中的“漏”指的是: A. 漏水声
B. 漏斗
C. 漏网
D. 漏光 -
诗中提到的“鸡鸣”代表了什么? A. 夜晚的声音
B. 清晨的到来
C. 日落的景象
D. 花开的时刻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乐观
B. 无奈
C. 怨恨
D. 傲慢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顾协的《枕上偶成》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鸟鸣涧》更偏向于宁静与和谐,而《枕上偶成》则表现出对生活的忧愁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顾协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古诗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