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初夏》

时间: 2025-04-29 04:38:31

故乡风物胜荆吴,流水青山无处无。

列植园林多美果,饱鉏畦垄富嘉蔬。

桥边来淬劙桑斧,池畔行芟缚粽菰。

我有素纨如月扇,会凭名手作新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乡风物胜荆吴,
流水青山无处无。
列植园林多美果,
饱鉏畦垄富嘉蔬。
桥边来淬劙桑斧,
池畔行芟缚粽菰。
我有素纨如月扇,
会凭名手作新图。

白话文翻译:

故乡的风景胜过荆州和吴地,
流水和青山随处可见。
园林中种植着许多美丽的果实,
耕耘的田畦上富饶着美味的蔬菜。
桥边有人在打磨桑树的斧子,
池边有人在剪裁茭白和菱角。
我手中有一把如月般洁白的扇子,
希望能凭借名手绘制新的图案。

注释:

字词注释:

  • 荆吴:指古代的荆州和吴地,象征繁荣的地方。
  • 列植:成排种植的意思。
  • 饱鉏:形容农田丰盈,收获多。
  • 劙桑斧:指打磨桑树的工具,桑树是养蚕的植物。
  • 缚粽菰:缚,捆绑;粽菰,指水生植物,用于制作粽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荆吴”是古代著名的富庶地区,表明作者对故乡风光的赞美和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豪放激昂和细腻婉约著称,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政治、历史、生活等方面。

创作背景: 《村居初夏》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故乡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乡土生活的怀念。此时的陆游,在经历了政治动荡和个人遭遇后,终于回归故乡,享受田园生活。

诗歌鉴赏:

《村居初夏》展现了陆游对乡村初夏美景的深切感受,诗中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与丰饶的田园生活,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故乡风物胜荆吴”引入,直接表达了对故乡景色的赞美,显示出一种自豪感与归属感。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流水青山无处无”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仿佛在眼前展现出一幅动人的乡村图景。

在“列植园林多美果,饱鉏畦垄富嘉蔬”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对果蔬丰收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富饶与幸福。桥边的桑树和池畔的水草,既是乡村景物的具体体现,又象征着农忙的季节,诗人在细致的描写中传达出一种田园的恬静与美好。

最后两句“我有素纨如月扇,会凭名手作新图”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初夏的田园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既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也是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故乡的风物胜过荆州和吴地:表达对故乡景色的自豪。
  2. 流水青山无处无:无处不见的美丽自然风光。
  3. 列植园林多美果:园林中种植了丰富的果实。
  4. 饱鉏畦垄富嘉蔬:田地丰盈,蔬菜丰富。
  5. 桥边来淬劙桑斧:描绘农人在桥边忙碌的景象。
  6. 池畔行芟缚粽菰:池边剪裁水生植物的活动。
  7. 我有素纨如月扇:提到自己手中的扇子,象征洁白与清凉。
  8. 会凭名手作新图:表达希望依靠技艺创作新画作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桥边来淬劙桑斧,池畔行芟缚粽菰”,对称和谐,增添了韵律感。
  • 比喻:将扇子比作月亮,赋予了扇子美丽的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乡村初夏的自然景色和农忙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向往,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对田园诗意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乡:象征归属感与亲切感。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延续。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静谧。
  • 园林、美果、嘉蔬:象征丰收与生活的富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荆吴”是指哪个地区?

    • A. 北方地区
    • B. 江南地区
    • C. 西南地区
    • D. 东北地区
  2.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3. “我有素纨如月扇”中的“素纨”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扇子材料
    • C. 一种衣服
    • D. 一种装饰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陆游的《村居初夏》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而陶渊明更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的桃花源环境,陆游则更关注实际的乡村生活与丰收的喜悦。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陆游的作品更为细腻、真实,而陶渊明则更具理想化与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