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书适
作者: 陆游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
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笑随。
群嬉累瓦塔,独立照盆池。
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
白话文翻译:
这位年近七十的老翁,其实看起来像个童儿。
在山间的果树下,听见鸟儿叫唤,乡间的傩戏也随之欢笑。
一群孩子们在瓦砾堆上嬉戏玩耍,我独自站在池边照映。
我又拿起旧书阅读,感觉就像回到上学的时光。
注释:
- 老翁垂七十:老翁已近七十岁,表示年纪大。
- 童儿:指年轻的孩子,常用来形容人看起来年轻。
- 山果:山中的果实,指自然环境中的食物。
- 啼呼觅:鸟儿在叫唤,寻找食物。
- 乡傩:乡间的傩戏,地方性民间戏剧,表现乡村的欢乐与热闹。
- 瓦塔:瓦砾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 照盆池:照映在水池里,形象描绘独自的情景。
- 残书:旧书籍,暗示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的乐趣。
- 浑如上学时:感觉像回到年轻时的学习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乡傩”,指的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尤其在农村地区的庆祝活动中常见,代表着乡土文化的生动。陆游通过对比老年人与孩童的活泼,反映了时间流逝与心态的关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多描写个人情感、家国情怀及自然景色,风格豪放而又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或许是在他隐居时写的,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年近七十的老翁,尽管年岁已高,却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诗的开头通过“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老翁的精神状态与外表的反差。随后的描写展示了自然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山果的啼呼和乡傩的欢笑,描绘出一个富有生气的环境。诗中“群嬉累瓦塔,独立照盆池”,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嬉闹,也表达了老翁的孤独与反思。最后一句“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则引人入胜,老翁通过阅读旧书回忆起年轻时的求知渴望,呈现出一种对知识持久的热爱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轻快的语调传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尽管老去,心中仍怀有童真的梦想与对学习的追求。陆游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记录,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强调老年人外表与内心的不一致。
- “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笑随”:描绘自然与乡村的生动场景,体现生活的乐趣。
- “群嬉累瓦塔,独立照盆池”:对比群体的喧闹与个人的孤独,表达内心的思考。
- “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表现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传达老年人精神上的充实。
-
修辞手法:
- 对比:老翁与童儿的对比,突出心理状态的年轻。
- 比喻:山果的啼呼和乡傩的欢笑,形象生动。
- 拟人:鸟儿的啼叫赋予了自然生命。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年龄与心态的关系,以及对知识的追求与热爱。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 老翁:象征经历与智慧。
- 童儿:象征纯真与活力。
- 山果:自然的馈赠,象征生活的美好。
- 瓦塔:儿童的欢乐,象征生命的乐趣。
- 盆池:内心的反思空间,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乡傩”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民间艺术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动物
-
诗中“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童年的怀念
- B. 对知识的渴望
- C. 对孤独的感慨
- D. 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
“老翁垂七十”中的“垂”字,意思是?
- A. 投降
- B. 低垂
- C. 延续
- D. 随意
-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对比陆游的《书适》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年轻与知识的追求,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关注离愁别绪与人生的无常。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但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选集》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