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元夕三次树五韵,答和元旦》
时间: 2025-01-11 11:04: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元夕三次树五韵,答和元旦
作者:王用宾
六街花火,夜幕何明瑟。
灯彩幻龙姿,纵真龙此公非叶。
百般箫鼓,鼓舞万花开,
匀惨绿,点殷红,浪费天公笔。
萋萋春草,又见春波碧。
忘却在天涯,倒芳樽连浮大白。
今宵不易,悔未集诗流,
吟七字,坐高台,响彻梁间柏。
白话文翻译
在六条街上,烟花绚烂,夜空显得格外明亮。
灯笼的彩绘如同龙的姿态,虽然真龙不在这里。
各种乐器齐鸣,仿佛在为万花争相开放而庆祝,
色彩绚丽,鲜红与翠绿交相辉映,仿佛是天公的笔墨挥洒。
春草依旧茂盛,春波的碧水再次映入眼帘。
我已忘却了在天涯的孤寂,倒满酒樽与朋友共饮。
今夜实在难得,后悔未能聚集诗友,
吟诵七字诗句,坐在高台上,声响传遍梁间的柏树。
注释
- 瑟:形容夜幕昏暗而清晰的状态。
- 灯彩:指节日的彩灯装饰。
- 箫鼓:古代乐器,象征节日的欢庆。
- 天公笔:比喻自然的巧妙安排与美丽。
- 芳樽:盛放美酒的酒樽。
- 七字:指七言诗,形式要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用宾,近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汇古今,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宵节,借助节日的欢庆气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遗憾。
诗歌鉴赏
《蓦山溪·元夕三次树五韵,答和元旦》是一首充满节日气氛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华丽景象,烟花绚烂、灯彩闪烁,营造出一幅生动的节日画面。开篇以“六街花火,夜幕何明瑟”引入,夜空中的烟花与灯光交相辉映,展现出节日的热烈与欢快。到“百般箫鼓,鼓舞万花开”时,诗人通过乐器的声音将节日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生命力与活力。
然而,诗中流露的情感并非全是欢愉,随着“今宵不易,悔未集诗流”一句的出现,诗人表达了对未能与友人共聚的遗憾,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诗在欢庆中渗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诗人希望在这样的夜晚,能与友人一同吟诗作对,共享美好时光。最后的“响彻梁间柏”则传达出一种悠长的回响,象征着友谊的延续与诗歌的永恒。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节日的欢愉与人际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街花火,夜幕何明瑟:描绘元宵节夜晚的繁华与热烈,烟花在夜空中绽放。
- 灯彩幻龙姿,纵真龙此公非叶:灯笼的装饰如同幻影中的龙,虽美丽却不是真正的龙,象征着虚幻与现实的对比。
- 百般箫鼓,鼓舞万花开:乐器的声音如春风般吹拂,带来万物复苏的生机。
- 匀惨绿,点殷红,浪费天公笔:色彩的丰富与鲜艳,仿佛是天公的笔墨在画出美丽的春天。
- 萋萋春草,又见春波碧:春天的草木依旧茂盛,春水波光荡漾,给人以生机与希望。
- 忘却在天涯,倒芳樽连浮大白:在这一刻,诗人忘却了远方的孤独,举杯与友共饮。
- 今宵不易,悔未集诗流:感慨今夜难得,遗憾没有与诗友相聚。
- 吟七字,坐高台,响彻梁间柏:在高台吟诵七言诗句,声音传遍四周,象征着对诗的热爱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灯彩幻龙姿”将灯光比作龙的姿态,形象生动。
- 对仗:如“匀惨绿,点殷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夸张:如“浪费天公笔”,强调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赞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热闹的元宵节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火:象征节日的欢庆与热烈。
- 灯彩:代表喜庆的节日气氛。
- 箫鼓:象征音乐与欢乐,传达节日的庆祝。
- 春草:象征生命与希望,寓意春天的生机。
- 芳樽:代表友情与欢聚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六街花火”指的是: A. 烟花绚烂的场景
B. 夜幕下的灯光
C. 春天的草木
D. 诗人的思念 -
“悔未集诗流”中,诗人感到遗憾的是: A. 没有写出好的诗
B. 没有与朋友一起庆祝
C. 没有参加节日活动
D. 没有喝酒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白居易的描写元宵节的诗作,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乐。
- 《春夜喜雨》:杜甫的诗作,通过春雨的描写,反映对生活的感悟与珍惜。
诗词对比:
- 王用宾 vs. 苏轼:王用宾在描绘节日气氛时,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与色彩,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多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前者热烈奔放,后者深沉内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用宾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