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举足徒有势,行沙遂无踪。
回颈诚已久,未知竟何从。
安能见俦侣,顾望自顒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只是在沙地上走动,脚步再有气势,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回头看已是很久,但不知道最终会走向何方。怎能看到同行的伙伴,只能自顾自地望着远方。
注释:
字词注释:
- 举足:抬起脚步,表示行走的动作。
- 徒:不过,仅仅。
- 有势:有气势,有力量。
- 行沙:在沙地上行走。
- 无踪:没有留下痕迹。
- 回颈:回头看的动作。
- 诚已久:确实已经很久了。
- 未知:不知道。
- 竟何从:最终会去往何处。
- 安能:怎么能。
- 见俦侣:见到同伴。
- 顾望:回头望。
- 自顒顒:独自神伤,心中沉重的样子。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反映了古人常有的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诗人,擅长古体诗。梅尧臣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诗人梅尧臣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孤独与迷茫,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的情绪。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和潘叔治题刘道士房画薛稷六鹤图六首其二顾》,虽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诗的开头“举足徒有势,行沙遂无踪”通过描绘在沙地上行走的情景,传达出一种无力感。尽管脚步有力量,但在沙地上却无法留下痕迹,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接下来的句子“回颈诚已久,未知竟何从”则加深了这种迷茫,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困惑。最后两句“安能见俦侣,顾望自顒顒”则进一步展现了孤独的情感,诗人难以见到同伴,只能自顾自地望向远方,心中充满了惆怅。
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描摹与深情的反思,勾勒出一种孤独的心境,令人感同身受。诗人在孤独中思索,展现出对生命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举足徒有势:诗人感受到自己在行动上的气势,但这种气势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 行沙遂无踪:在沙地上行走,无法留下足迹,暗示人生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
- 回颈诚已久:回头已久,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的思考与追忆。
- 未知竟何从:不知未来的去向,表现出一种迷茫与不安。
- 安能见俦侣:质问自己如何能见到同伴,反映出孤独之感。
- 顾望自顒顒:独自仰望,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行沙无踪”比喻人生的虚无与无力。
- 对仗:句子的结构对称,使得诗句更有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增强了孤独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人生的孤独与迷茫,表达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助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象征着不稳定与虚无,暗示人生的短暂。
- 足迹:象征着人生的努力与成就,但在沙地上却无法留下。
- 颈:象征着回忆与思考,凝视过去的姿态。
- 俦侣: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陪伴,反映出孤独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举足徒有势”意指什么?
- A. 走得很快
- B. 努力但无意义
- C. 状态很好
-
诗人回头是为了?
- A. 寻找同伴
- B. 思考过往
- C. 观察风景
-
诗中“安能见俦侣”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孤独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探讨孤独与人际关系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孤独的心境,但王维的诗更强调自然美与内心的宁静,而梅尧臣的诗则更为直接地表达对孤独的感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