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同前)》
时间: 2025-01-10 18:52: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遇乐(同前)
—— 晁补之 〔宋代〕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长夏清暑。
燕引雏还,鸠呼妇往,人静郊原趣。
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试起绕园徐步。
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
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数点幽花垂露。
东里催锄,西邻助饷,相戒清晨去。
斜川归兴,翛然满目,回首帝乡何处。
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场景。松菊堂深处,芰荷池小而清幽,正值长夏,天气清爽。燕子引着小雏鸟归来,鸠鸟在呼唤着它的伴侣,周围的人们都沉浸在郊野的乐趣中。麦收季节已经过去,微薄的衣衫和轻扇随风起舞,试着在园中慢步游走。听见院中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大家在聊着昨晚的初雨。苍苍的菅草小径上,紫葳的枝头上,几朵幽雅的花朵挂着露珠。东边的农夫在催促锄地,西边的邻居在送来食物,大家相约清晨去忙碌。斜阳下归家的兴致,眼前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回首故乡,不禁感到迷惘。只怕轻轻的马鞭声打扰了夜晚,想起了灞陵的旧路。
注释:
- 松菊堂:指供人休憩的地方,松树和菊花常用来象征清白和高洁。
- 芰荷:即荷花,生于水中,象征清纯。
- 长夏:指漫长的夏季,天气炎热。
- 燕引雏:燕子引导小雏鸟归来,象征温暖的家庭和生机。
- 鸠呼妇往:鸠鸟在叫,象征着家庭生活和亲情。
- 麦天已过:指麦子收割的季节已过,象征着时光流逝。
- 薄衣轻扇:夏季穿着轻薄的衣服,用扇子扇风,象征悠闲的夏日生活。
- 苍菅:指的是野草,常用来表现自然的清幽。
- 紫葳:紫葳是一种藤本植物,常用于装饰庭院。
- 相戒清晨去:相约早上一起去工作,表现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
- 斜川:指夕阳西下时的河流,增加了诗的意境。
- 帝乡:指故乡,表达了归属感和思乡之情。
- 灞陵旧路:指旧时熟悉的道路,象征着对过去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2年-1114年),字叔明,号阮亭,宋代词人,擅长词,文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四时景物,尤以描写夏日和秋天的作品见长。
创作背景:
《永遇乐》是晁补之在闲适的夏季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中蕴含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诗歌鉴赏:
《永遇乐(同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夏日场景,词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开篇以“松菊堂深,芰荷池小”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接着通过燕子和鸠鸟的描写,传达了对家庭温暖的向往。词人用“人静郊原趣”来表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夏日的细节,如“薄衣轻扇”,这些生活的点滴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凉的夏日气息。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夜来初雨”的细腻描写,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与情趣。接下来,诗中出现的“东里催锄,西邻助饷”,展现了邻里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词人以“回首帝乡何处”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追忆,结尾的忧虑“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词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展现了晁补之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菊堂深,芰荷池小:描绘了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松树与菊花相伴,荷花池塘虽小却清幽。
- 长夏清暑:强调夏季的炎热,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显得格外清爽。
- 燕引雏还,鸠呼妇往:生动描绘了燕子带着小雏归巢,鸠鸟在呼唤着伴侣,传达出家庭和睦的气氛。
- 人静郊原趣:周围的人们安静而闲适,体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
- 麦天已过,薄衣轻扇:说明麦子已经收割,天气渐热,描绘出夏日的轻松氛围。
- 试起绕园徐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轻松地在园中漫步。
- 听衡宇欣欣童稚,共说夜来初雨:童稚之声传来,孩子们在欢快地讨论昨夜的初雨,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 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描绘了小路与花木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
- 数点幽花垂露:几朵花上挂着露珠,象征着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 东里催锄,西邻助饷:邻里之间相互帮助,表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 相戒清晨去:约好清晨一起去务农,体现出农村生活的朴实。
- 斜川归兴,翛然满目:夕阳西下,归家的路上充满了美好的景色。
- 回首帝乡何处:回望故乡,感到迷茫与不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只愁恐轻鞭犯夜,灞陵旧路:担心夜晚的轻声打扰,想起了曾经熟悉的道路,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事态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燕子、鸠鸟被赋予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活气息。
- 对仗:如“东里催锄,西邻助饷”,增加了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怀恋,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菊:象征高洁、清白的情操。
- 芰荷:象征清纯与美好。
- 燕、鸠:象征家庭与温暖。
- 幽花:象征宁静与淡雅。
- 苍菅、小径:自然景观的象征,表现生活的恬淡。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永遇乐(同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芰荷”指的是什么?
- A. 菊花
- B. 荷花
- C. 松树
- D. 柳树
-
诗中“东里催锄,西邻助饷”表达了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 A. 互相竞争
- B. 互相帮助
- C. 互不关心
- D. 互相敌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渔舟唱晚》 — 王实甫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晁补之的《永遇乐》更注重描绘生活的细腻与田园的恬淡,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了壮阔的景观与深邃的哲理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的情感和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李某某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张某某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王某某
以上为《永遇乐(同前)》的详细解析与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