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濂溪》

时间: 2025-01-22 12:16:24

我来濂溪拜夫子,马蹄深入一尺雪。

长嗟岂惟溪泉廉,化得草木皆清洁。

夫子德行万古师,坡云廉退乃一隅。

有室既乐赋以拙,有溪何减名之愚。

水性本清挠之浊,人心本善失则恶。

安得此泉变作天下雨,饮者犹如梦之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濂溪
作者: 林焕〔宋代〕

我来濂溪拜夫子,
马蹄深入一尺雪。
长嗟岂惟溪泉廉,
化得草木皆清洁。
夫子德行万古师,
坡云廉退乃一隅。
有室既乐赋以拙,
有溪何减名之愚。
水性本清挠之浊,
人心本善失则恶。
安得此泉变作天下雨,
饮者犹如梦之觉。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濂溪拜访那位伟大的先生,
马蹄在深厚的积雪中行进。
我长叹不只是溪流和泉水清澈,
连草木也变得如此洁净。
先生的德行是万古流传的师表,
坡上的云彩和清风只是其一隅。
有屋子的人已乐于赋诗,虽不精妙,
那么这溪流又怎么会减损我的愚钝呢?
水性本是清澈,受扰便显得浑浊,
人心本是善良,失去则显得恶劣。
如何能让这泉水变作天下的甘露,
饮者如同在梦中醒来一般。

注释:

  • 濂溪: 指濂溪,指的是朱熹的读书处,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源流。
  • 马蹄深入一尺雪: 描述来访的艰难,反映出尊师重道的精神。
  • 长嗟岂惟溪泉廉: 叹息的不仅是溪水清澈,泉水清廉。
  • 夫子德行万古师: 指代孔子,强调其道德品质的永恒。
  • 坡云廉退乃一隅: 形容那里的山坡云雾清新,带有一丝隐喻。
  • 有室既乐赋以拙: 有家的人乐于诗歌创作,即使才华平平。
  • 水性本清挠之浊: 水的本性是清澈的,但受到干扰便会浑浊。
  • 人心本善失则恶: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一旦迷失便会堕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及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林焕拜访濂溪,表达了对朱熹及其教育思想的敬仰,反映出当时士人对道德修养、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濂溪》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诗,通过对濂溪自然景观的描绘,表明了作者对教育和道德的崇尚。诗的开头,作者以“我来濂溪拜夫子”引入,展现了他对伟大思想者的尊敬。接下来的“马蹄深入一尺雪”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暗示了访问的艰辛,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作者不仅仅赞美溪水的清澈,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问题。通过“水性本清挠之浊”和“人心本善失则恶”两句,揭示了人性善恶的根本,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纯粹。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强调了教育与道德的力量。

最后两句“安得此泉变作天下雨,饮者犹如梦之觉”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期盼每个人都能如同饮泉水般清醒。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自然、教育与人性的关系,展现了宋代士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来濂溪拜夫子: 表达了对孔子或朱熹的尊重与仰慕。
  • 马蹄深入一尺雪: 形象地描绘了寒冬中行走的艰辛,象征着求知的决心。
  • 长嗟岂惟溪泉廉: 叹息不仅是溪水清澈,表达出诗人对道德的感慨。
  • 化得草木皆清洁: 进一步扩展了清洁的意象,表明道德教化的影响。
  • 夫子德行万古师: 显示了对古代圣贤长久德行的敬仰。
  • 坡云廉退乃一隅: 形象生动,表现出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有室既乐赋以拙: 描述了有家之人乐于写作的情景,虽不精妙,仍表现出一种情趣。
  • 有溪何减名之愚: 反映出对知识和智慧的谦逊态度。
  • 水性本清挠之浊: 强调水的本质与人心的善良,警示世人。
  • 安得此泉变作天下雨: 表达了对普及道德与理念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水性本清挠之浊”用水比喻人性,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道德的清洁与人性的善恶,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伟大思想者的敬仰,体现出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濂溪: 象征知识的源泉,反映出对教育的尊重。
  • : 代表艰辛与纯洁,寓意追求知识的过程。
  • 泉水: 象征清白与道德,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品质的向往。
  • 草木: 表示自然与生命的清新,寓意道德教化的广泛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林焕在《题濂溪》中提到的“夫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孔子
    B. 朱熹
    C. 老子
    D. 墨子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水性本清挠之____”,填入适当的词语。

  3. 判断题: 诗中表达了对人心本善的观点。 (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林焕的《题濂溪》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侧重于道德与人性,后者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在不同主题上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