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时间: 2025-02-04 15:28:00

处处亭台只坏墙,军营人学内人妆。

太平故事因君唱,马上曾听隔教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处处亭台只坏墙,
军营人学内人妆。
太平故事因君唱,
马上曾听隔教坊。

白话文翻译:

到处都是破旧的亭台和墙壁,
军营中士兵们学习女子的妆扮。
太平的故事都是因你而唱,
我曾在马上听到远处的教坊乐曲。

注释:

  • 亭台:古代园林建筑,用于游玩和观赏。
  • 坏墙:破损的墙壁,暗示环境的衰败。
  • 军营:士兵驻扎的地方。
  • 内人妆:指的是女性的妆容,暗指士兵们学习女性的装扮。
  • 太平:指的是安定、和平的时代。
  • 教坊:古代专门演奏音乐和表演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图,字子曼,号元长,生活在唐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尤其以其在诗词和书法上的成就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那个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中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敏感和思考。

诗歌鉴赏:

《歌》这首诗通过描摹环境和人群的变化,展现了一个安宁却又略显荒凉的社会风貌。首句“处处亭台只坏墙”用破旧的亭台和墙壁暗示了繁华背后的衰败与无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引发对过往辉煌的思考。接着“军营人学内人妆”则揭示了士兵在军营中学习女性妆扮的现象,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和困惑,这不仅反映了士兵们在战乱中对生活的渴望,也暗含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女性生活方式的模仿,这种现象在战乱时期尤为常见。最后两句“太平故事因君唱,马上曾听隔教坊”则传达了一种对于太平盛世的期待,诗人在马上听到远处教坊的乐曲,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的回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传达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处处亭台只坏墙”:描绘了一幅破旧景象,暗示社会的衰败和无奈。
  2. “军营人学内人妆”:士兵们模仿女性妆扮,表现出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
  3. “太平故事因君唱”:太平的故事依赖于君主的治理,反映了对安定社会的期盼。
  4. “马上曾听隔教坊”:音乐从远处传来,象征着对文化艺术的向往和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破旧的亭台与学习妆扮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的变迁。
  • 象征:亭台、墙壁象征着过去的繁华与现状的荒凉,教坊则象征着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环境、人物和声音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及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展示了人们在动荡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亭台:象征着繁华与美好的生活。
  2. 坏墙:反映社会的衰败与无奈。
  3. 军营:代表着战争与士兵的生活状态。
  4. 内人妆:象征着对女性美的追求与模仿。
  5. 教坊:象征着文化艺术的场所,传递着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坏墙”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繁华
    • B. 衰败
    • C. 和平
  2. “军营人学内人妆”中的“内人”指的是谁?

    • A. 军营的士兵
    • B. 家庭女性
    • C. 教坊的乐师
  3. 诗中“太平故事因君唱”的意思是?

    • A. 太平盛世依赖君主的治理
    • B. 太平故事都是虚构的
    • C. 君主不参与太平的故事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空图的《歌》更为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困境。这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