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二首儿子创小楼以安老者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52:23

破屋不可住,如何著老身。

喜于乔木下,见此小楼新。

山好如佳客,吾归作主人。

摩挲双脚底,无复踏红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屋不可住,如何著老身。
喜于乔木下,见此小楼新。
山好如佳客,吾归作主人。
摩挲双脚底,无复踏红尘。

白话文翻译:

这破屋子无法久住,我怎能依赖它度过老年呢?
我在高大的树木下感到欢喜,看到这座新建的小楼。
山水如同美好的客人,我回到这里便成为了主人。
轻轻摩挲着脚底,不再踏入红尘的纷扰。

注释:

  • 破屋:指的是破旧的房屋,象征着不适合居住的环境。
  • 如何著老身:如何能够依赖这破屋度过老年,表达了对居住环境的无奈和失望。
  • 乔木:高大的树木,象征环境的美好。
  • 小楼新:新建的小楼,象征着新的生活希望。
  • 山好如佳客:山水的美丽如同佳宾,突显自然的吸引力。
  • 摩挲双脚底:轻轻抚摸脚底,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无复踏红尘:不再踏入繁杂的尘世,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直接引用某一具体典故,但其中“山好如佳客”可以视为与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喜爱相呼应,体现了士人对清幽环境的向往,类似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子刚,号梦得,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杭州,曾任职于朝廷,后因政治原因辞官归乡。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戴复古晚年,反映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在经历了政治的波折后,他选择归隐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体现了他对老年生活的期待和对尘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破屋与新楼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居住环境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状态的感悟。首句“破屋不可住,如何著老身”表达了对老年生活条件的无奈和深思,破屋象征着不稳定和无依无靠的生活现状。接下来,通过“喜于乔木下,见此小楼新”,诗人转而描绘出一幅自然和谐美好的画面,表现出对新居的喜悦与期待。这里的乔木与小楼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的优越与新生活的希望。

“山好如佳客”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将自然视为良朋,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依赖。诗的最后两句“摩挲双脚底,无复踏红尘”则是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安静的环境中度过晚年的愿望,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整首诗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既有对生活的感悟,也有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诗人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破屋不可住 - 描述了居住条件的恶劣,象征着不适合安身立命的环境。
  2. 如何著老身 - 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质疑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晚年。
  3. 喜于乔木下 - 转而描绘出一种宁静和愉悦的自然环境,表现出诗人的乐观情绪。
  4. 见此小楼新 - 新楼象征着新的生活希望和愿景。
  5. 山好如佳客 - 自然的美丽如同美好的客人,体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与推崇。
  6. 吾归作主人 - 自我认同,归属感的增强,展现出自豪与满足。
  7. 摩挲双脚底 - 表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享受安逸生活的细腻感受。
  8. 无复踏红尘 - 诗人决意远离繁杂的世俗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山水被比作“佳客”,使自然更具人性化与亲切感。
  • 对仗:前后句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并列的描述,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传统田园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破屋:象征脆弱的生活基础,代表了不安与无依。
  • 小楼:新生活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未来。
  • 乔木:自然的美好,象征着生态环境的和谐。
  • 红尘: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象征着烦恼与复杂的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破屋不可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旧生活的留恋
    B. 对新生活的渴望
    C. 对生活条件的无奈

  2. “摩挲双脚底”在诗中意指什么? A. 对过往的怀念
    B. 对安逸生活的享受
    C. 对未来的期待

  3.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A. 小楼
    B. 乔木
    C. 红尘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较,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戴复古的作品更加强调了对老年生活的思考与选择,体现了他在面对生活转变时的内心挣扎与自我救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戴复古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