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

时间: 2025-04-27 18:18:05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

後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
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栏杆旁,柳树轻拂着屋檐,我不禁想起当初栽种时的情景,映照在碧绿的潭水中。
曾经一起游玩的朋友,如今又有谁还在呢?树木依然茂盛,而我却感到无奈。
壮志已不再,身体却已衰老,世事变迁,酒也已喝到一半。
而未来再来时,又能有多少人呢?攀着柳条,不要吝惜停留在征途的马车上。

注释:

  • 曲栏:弯曲的栏杆,指的是围绕庭院或花园的栏杆。
  • 层檐:指多层屋檐,表现出建筑的精美。
  • 碧潭:清澈的水潭,象征着清幽的环境。
  • 壮心:指年轻时的志向和梦想。
  • 驻征骖:停下马车,寓意停留或暂时休息。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中提到的“共游”“攀条”等情景,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重视文采与内容的结合,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年,欧阳修在回忆自己年轻时栽种柳树的经历时,感慨时光流逝,朋友散去,壮志已尽,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通过描绘柳树的生长与作者的感慨,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曲栏高柳拂层檐”描绘了一个幽美的环境,柳树的婀娜身姿轻拂着屋檐,营造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接着,作者回忆起初栽柳树的情景,诗中通过“映碧潭”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清新与美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游伴已不复存在,诗人感到孤独与无奈,树木依然生长,仿佛在嘲讽作者的衰老与无力。接下来的“壮心无复身从老”则深刻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壮志已不再,而身体却已老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最后,诗人以“后日更来知有几”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似乎在问自己未来的日子还有多少,既是对人生的思索,也是对友谊的惋惜。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示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友谊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曲栏高柳拂层檐:描绘环境,设置场景。
  2. 却忆初栽映碧潭: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3. 人昔共游今孰在:感叹友人已不在,增加孤独感。
  4. 树犹如此我何堪:对比自己与树的生长,感到无奈。
  5. 壮心无复身从老:强调壮志与衰老的对比。
  6. 世事都销酒半酣:表达对世事变化的无奈。
  7. 后日更来知有几:对未来的迷惘。
  8. 攀条莫惜驻征骖:鼓励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壮心无复”与“身从老”形成对比。
  • 比喻:树木象征着时光和生命的持续。
  • 拟人:柳树仿佛在与作者对话,增添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变化,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友谊与青春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树: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时光的流逝。
  • 碧潭:代表清澈、美好的回忆。
  • :象征生活的享受与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曲栏高柳”意指什么?

    • A. 树木
    • B. 环境
    • C. 朋友
  2. 诗人的“壮心无复”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的心志
    • B. 朋友的心情
    • C. 酒的状态
  3. “攀条莫惜驻征骖”提醒我们什么?

    • A. 要珍惜时间
    • B. 要注意安全
    • C. 要多喝酒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友人和时光的思念,但更加沉重与忧伤。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享受当下,虽两者主题相近,却有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宋八大家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