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三学士》

时间: 2025-02-04 16:23:07

万瓦青烟夕霭生,斗杓迎岁转东城。

隋宫守夜沈香燎,楚俗驱神爆竹声。

玉树罗阶家宴盛,羽觞称寿綵衣荣。

九门朝客思公甚,向晓天风舞雪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瓦青烟夕霭生,
斗杓迎岁转东城。
隋宫守夜沈香燎,
楚俗驱神爆竹声。
玉树罗阶家宴盛,
羽觞称寿綵衣荣。
九门朝客思公甚,
向晓天风舞雪霙。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青烟从万瓦屋顶升起,夕霭笼罩着大地;斗杓星指引着新年,东城的景象开始变化。隋宫中夜晚守卫的香火燃烧,楚地的习俗则是用爆竹声驱赶神灵。玉树下的阶前,家宴丰盛,酒杯中祝愿长寿,彩衣中显得光彩夺目。九门的朝客对公子思念已久,清晨的风中夹杂着舞动的雪花。

注释

  • 万瓦:形容屋顶数量多,青烟升起,营造出热闹的场景。
  • 青烟:指烟雾,通常与温暖和家聚的气氛相关。
  • 斗杓:指斗柄和勺子,古代天文星象的指代,象征着时间的推移。
  • 隋宫:隋朝的宫殿,提及守夜,暗含历史的沧桑感。
  • 沈香:一种香料,通常用于祭祀或夜晚守护,象征着安宁和祈福。
  • 玉树:美丽的树,象征着高贵和繁华。
  • 羽觞:指酒杯,象征着宴会和庆祝。
  • 九门:指城门,象征着朝廷和官员的聚集。

典故解析

  • 隋宫:指隋朝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延续。
  • 楚俗:指楚地的习俗,表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鲜明特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流畅著称,尤其擅长古诗和散文。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新年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新年的祝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节庆习俗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与谢三学士》这首诗是一首以新年为主题的诗作,欧阳修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开篇“万瓦青烟夕霭生”以青烟和夕霭的结合,营造出温暖且宁静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新年即将来临的期待。接着“斗杓迎岁转东城”,将时间的流逝与节庆的氛围相结合,表现出对新年的庆贺。

“隋宫守夜沈香燎”一联则运用了历史的典故,既表现了对过去的缅怀,也增添了诗的厚重感。而“楚俗驱神爆竹声”则引入了地域文化的元素,展示了不同地方的过年习俗。

后半部分的“玉树罗阶家宴盛”描绘了丰盛的宴会场景,展现了人们在节庆之际的团聚与喜悦。最后两句“九门朝客思公甚,向晓天风舞雪霙”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尤其是在新年之际,情感更加浓烈,风雪交加中更增添了几分思念的愁绪。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怀念,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生活的温度,展现了欧阳修的高超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瓦青烟夕霭生:描绘了傍晚时分,屋顶上青烟袅袅升起,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2. 斗杓迎岁转东城:斗杓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指新年即将到来。
  3. 隋宫守夜沈香燎:提到隋宫,暗含历史感,且守夜的香火象征着安宁。
  4. 楚俗驱神爆竹声:表现出地方习俗,利用爆竹声驱赶邪灵,增添节日气氛。
  5. 玉树罗阶家宴盛:描绘家庭聚会的丰盛场景,象征团圆与幸福。
  6. 羽觞称寿綵衣荣:酒杯中祝愿长寿,彩衣映衬出喜庆的气氛。
  7. 九门朝客思公甚:九门象征官员,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8. 向晓天风舞雪霙:清晨的风中夹杂着雪花,增添了思念的愁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烟”比喻生活的气息。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玉树罗阶”与“羽觞称寿”。
  • 象征:斗杓、青烟等均具象征意义,传达出时间和生活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新年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节日的喜庆和人们的团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烟:象征温馨与团聚。
  • 斗杓:象征时间与季节的变化。
  • 沈香:象征安宁与祈福。
  • 爆竹:象征驱邪与庆祝。
  • 玉树:象征繁华与高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斗杓”主要象征什么? A. 时间
    B. 地点
    C. 人物
    D. 习俗

  2. “隋宫”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A. 和平
    B. 传统
    C. 历史
    D. 友谊

  3. 诗中描绘的宴会场景主要体现了什么主题? A. 思念
    B. 快乐
    C. 团圆
    D. 孤独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元日》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表现了自然与节庆的结合,但更侧重于对春天的期待。
  • 《元日》:同样是新年题材,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与欢庆。

参考资料

  • 《欧阳修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